第(2/3)頁 百姓們的肚子仍然癟癟的,已經在管事們的督促下,重新下地去干活。 黃麻的纖維質是它最主要的特征之一,這些纖維質可以在黃麻的莖干和葉子中找到,它們具有很強的韌性和耐力,是制作麻繩和麻袋最好的材料。 黃麻的關稅,國內收的很低。 原本江浙一帶種植黃麻的地區,在市場需求日漸倍增的情況下是,竟然逐年的減產,取而代之的是高麗的黃麻,雖然價格低廉,但是體量大,加上運輸方便,成為了主要大宗商品之一。 高麗沒有工民聯合部,更沒有朱高熾的以人為本的調控社會資源的理論,資本在高麗的威力,猶如洪水一般的釋放出來。 這些在國內沒有根基,沒有關系,資本弱,競爭力差的商行,在高麗竟然成長了起來。 靠著極度的壓榨,商行們的盈利驚人。 商人們很聰明。 他們知道怎么做才不會引來國內的重視,所以從國內招募了大量底層,沒有能力的孤寡男性,變相的解決了國內的貧民問題。 而且他們也需要能信任的人。 如此窮兇極惡的壓迫,他們可不敢信任本地的流民們。 “哇。” 七八歲的孩子,滿是傷口的手,實在是忍受不住痛苦,終于大哭了起來。 沒有人理他。 他的父親狠狠的踢了他一腳。 他們一家子沒有田。 唯一的生計只有在這里的工作,哪怕多么辛苦,可亨運來商行的大門外,仍然有大批的流民等候著,他們只求有口飯吃,能讓肚子里有點東西就行。 孩子臉色麻木了。 記事以來的世界就是這樣,他并不知道色彩。 惡劣的環境,讓工人們容易生病,體質差,生病熬不住,每個月都有人病死。 園區有大夫。 看得起大夫的人有,但絕對不是他們。 眼睜睜的看著家人病死,他們也不會去帶著家人去看病,因為沒有錢,第二日,他們繼續來到園區干活,如果他們不來,工作就會被別人頂替。 高麗與大明一樣都不缺人。 但是呢,同樣的工業,卻是兩個世界。 權申旭下了轎子,遠遠的打量黃麻園,如此壯觀的景象,不弱于上國吧。 光這一塊的農業經濟種植工業,權申旭去過上國,思來想去,的確沒有多少區別,可是為什么呢,權申旭只看到了絕望。 作為兩班階級出身,權申旭生活無憂。 身為黃州府使的職務,權申旭的地位更高。 他想要讓高麗變成大明那樣,也看到過大明的模樣,可是偏偏他無從下手。 例如這黃麻產業,也經過他的手,最初的時候,他很高興的認為,大明商人們的到來,會改變高麗的狀況,向大明一樣的發展。 可是他錯了。 十年前的高麗同樣很貧苦,可到底也維持了平衡,而如今的高麗,仿佛已經來到了懸崖邊上。 “高麗要絕了。” 權申旭傷感的說道。 水使兼防御使南以熊,露出探究的眼光。 “百姓沒有了吃的,人們想方設法的逃離,大量的女性去往了大明,而本地的百姓沒有繁衍,要不了幾十年,高麗還能有多少人,取而代之的都是明人。” 權申旭很惡心。 他看到一個滿口壞牙的五十來歲的老漢,連自己國家的文字都不認識,這樣的一個窮漢,娶了高麗的妙齡女子,生了幾個娃。 那老漢還不滿足,竟然還想娶妾。 憑什么? 憑經濟。 如果朱高熾在這里,他會告訴權申旭,這是經濟發達和落后地區的必然現象。 后世也是如此。 二十幾歲的妙齡女子,嫁給六七十歲的西方老人,同樣不在少數。 睡覺的時候不惡心嗎? 她們恐怕也感到很惡心。 經濟發展解決大多數的問題。 至少經濟發達了,她們外嫁的西方年輕人變多了。 八九十年代的西方老夫少妻現象,乃至新世紀后,多半成為了年輕夫妻現象,這就是國家經濟發展帶來的,小到個人,大到群體。 窮的吃不飽肚子,就會被人看不起。 因為尊嚴的前提,是維持溫飽。 溫飽是做人的前提。 被人看不起,就得不到尊重。 歐洲的子宮,哪怕同樣的人種也是如此的代價。 這就是國產化的正確性。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