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通過重量的測量,人們確認了在燃燒的過程中,的確有一種氣體加入了進來,而不是所謂燃素分解掉了。于是他們把這種氣體,按照王玉功的名字,定義為王氣。 這個舉動,是技術人員們的玩鬧之舉,故意打趣王玉功。 但是王氣的研究和報告,很快驚動了太子殿下,朱高熾明白,這是后世的氧氣。人們發現了氧氣,并且提出了氧氣的制作方法,以及提出了氧氣的作用。 因為得到太子殿下的重視,化工廠加大了研究,最后技術司向總部提交了一篇報告,名為《燃燒概論》,用王化說闡明了燃燒的原理。 報告里闡述了王氣的作用,即首先必須有王氣存在,物質才會燃燒。 空氣中包含有王氣和另一種氣體,物質在空氣中燃燒時,會吸收空氣中的王氣,因此燃燒生成物的質量增加,而增加部分就是它所吸收王氣的質量。 在研究燃燒的過程中,王玉功確定了精確的定量實驗和分析在自然科學研究上的重要性。 王玉功還發現,非金屬在燃燒后生成的氧化物可以變成酸,因此一切酸中都含有王氣。金屬燃燒后變為灰燼,它們不具有酸性。 通過稱重的方式,根據賀虎測量大氣壓的手段,人們很快還得出了空氣里王氣的大概比率。 人們呼吸需要的是王氣。 王氣是燃燒的必要元素,任何燃燒都離不開王氣。 在報告會上,王玉功結巴的做著演講,并贊揚了陶鏴的科學方法論。陶鏴推出的科學方法論,即自然科學的任何定律必須是能夠證實的的學說,一下子火了起來,甚至開始成為了學術界的標準之一。 賀虎祝賀了王玉功的成就,同樣夸贊了陶鏴的學說。 根據大氣王氣的發現,以及重量的測量,賀虎提出了新的假設,“先民認為,宇宙萬物動態守恒,陰陽轉化,那么世界上是否存在能量守恒呢,如何驗證古人們提出的守恒定律?” 新的假設,引起了很多學者的興趣,畢竟“和”是中國一直以來的核心思想之一,如此高度的假設,學者們很難不在意。 “宇宙萬物,最初是從哪里來的?從氣化來的。” “什么叫氣化?物質變成能量的過程叫氣化。如燒開水導致水的蒸發,誕生的能量,就是氣化的過程;例如詩人杜甫的《登高》中有“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的描述,不僅形象描繪了葵花的美麗,也隱含了自然界能量在朝露蒸發的過程中的轉化。” “宇宙萬物氣化包括什么?” “包括無形的能和有形的質,就是物質和能量,它們同時都存在的。《易經》講陰陽互變,陰極會成陽,陽極會成陰。陰代表什么?代表物質,陽代表能量。一個生一個死,一個靜一個動,它都是相對的,相對待,這就是能量守恒。” 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討論,隨著提問,回答,以及研究,能量守恒的定律,越來越健全,人們無法提出否決的現象。 從賀虎提出這個觀念的時候起,人們發現,他們竟然找不到可以反駁的例子。 甚至有人驚訝的喊道,世界上是有神的。 不然無法解釋,先民們為什么老早就提出了這個學說,以他們時代的局限性,怎么可能有這么高深的見識,豈不是說他們學術界研究來研究去,竟然又回到了原點? 人才津貼從五毛提高到八毛,從八毛提高到一元。 大明的學者們胡思亂想,開始研究起神的存在,許多學者已經認為,世界有天道的存在,否則無法解釋許多的巧合。 這樣的現象,令朱高熾無語。 最初的迷信也是這么來的,果然是個循環。 根據王化說和能量守恒定律,永樂十五年底,賀虎發表了《化學基礎論》。他在這學術專著中全面地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定義了“元素”的概念,并且對當時已知的化學物質進行了分類。 根據化工廠早年制定的《元素大全》,重新整理了已知的三十三種基本元素,盡管朱高熾看來,一些實際上是化合物而不是真正的單質元素,以及由它們組成的常見化合物,但是賀虎的《化學基礎論》,的確使得以前零碎混亂的化學知識變得系統而清晰。 賀虎是賀寬的遺腹子。 朱高熾很欣慰。 一路走來,許多人已經不在了,賀寬的模樣,朱高熾早已想不起來,但是大明不就是應該這樣么。 一代代的接力。 文明不停的發展。 全國各色的度量統一了,包括大氣壓都有了標準的測量儀器,為蒸汽機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持,新一代的鍋爐技術,讓輪船的馬力大幅度增加。 玻璃多年來的發展,有了更多的品質提升和各類的玻璃器具。 隨著渤尼都司的建立,根據氣溫的測量,學者們在渤尼都司發現了赤道的存在,奴兒干往北的探索,人們發現了極地,提出了采取極地到赤道的直線距離的千萬分之一為一米,建立全新的度量單位。 根據水在不同溫度下,得出的最大密度,一米的面積質量為一公斤。 全新的單位,代表了社會文明的新起點。 白天還有一章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