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朱棣內心暗嘆。 自己這個長子,朱棣實在是佩服,佩服其耐心,能忍得住急躁,選擇對百姓最有利的發展道路,實在是難能可貴的品德。 都知道修建大運河的好處。 可是怎么修的選擇卻有很多。 與朱棣分別后,朱高熾回到了文華殿,不久后,收到了兒子寫的密疏。 朱高熾對于楊溥非常的認可,如果不是楊溥要求兒子以密疏的方式上呈,那么太孫第一次正式的奏疏就會被否決,對于太孫的威信很不利。 老成持才的重臣,的確是國家之福。 朱高熾沒有公開這封密疏,只是叫來了楊士奇幾位大臣,小規模的傳閱,他想看看內閣當下的水平,具不具備他的要求。 楊士奇等人看后,很快得出了結論,不能答應太孫的要求。 朱高熾露出欣慰的笑容,雖然楊士奇等人的理由不夠完善,可是已經夠了,朱高熾這才全面的解釋。 “農業是有限的,工業是無限的,工業國的秘密就在這里了。” “大明工局自己造一艘船需要十萬,從民間商行買一艘只需要五萬,但自己造除了鐵礦石成本其他附加值是留在內部循環的。” “我當然知道海外人力低廉的優勢,可是與我內部有什么干連呢?” “技術傳播了出去,為海外帶去了技術崗位,也為海外帶來了生產力的發展,代表著外購五萬元是全部流失到外部的。” “請一定注意,國內的內部循環的利益是社會分配模式,我多年來嚴格控制海外的工業化競爭,就是為了保證國內這套制度得以施行下去。” 朱高熾的解釋,令幾位大臣深思起來。 制度的重要性就在這里了,看你錨定是什么,是國家還是個體。 朱高熾笑道:“社會資源分配模式的秘密也在這里,它根本不追求經營性質的那種售價減去成本后的銷售利潤,看中的是大循環,工農業總產值全是它的利潤,當然是越大越好。” 這也是為何社會主義國家搞工業如此兇殘的原因,成本無限趨于零,又不求經營性利潤,那還不一下子就是幾何級爆炸性增長。 毛熊二戰前還是使用鋤頭的農業國,二戰后就變成了鋼鐵洪流,如此短的時間帶來的巨大成就就是這樣的原因。 包括歷史上的李鴻章說“中國造船之銀,倍于外洋購船之價”。這就是典型的農業思維,搞了一輩子洋務,還是只能看到工業的表象,看到的是那些槍炮輪船,林立的工廠,還在比售價,根本不知道“工業國”這三個字代表什么。 老鷹的企業為了成本在全世界訂購配件,但德國的克虜伯也好,蘇聯工廠也罷,它們不追求成本,就看自己國家有沒有。 能自己生產絕對自己生產,能在國內配套的部件絕不外購。 不怕工廠大,社學縣學各所學校隨便建,洗澡澡堂蒸汽鍋爐全用上也沒事,再臃腫那也是內部循環,如果不會看結構,就會把它看成粗淺的大鍋飯。 資本與社會模式各有利弊,長短板同樣明顯,制度不過是工具,是為百姓服務的,行不行看的是舵手。 當下的大明,如此優越的基礎,朱高熾當然選擇最好的道路,怎么可能去開歷史的倒車河呢。 無論是高麗也好,海外地區也好,當下只能成為大明廉價資源的供應地,并且需要通過關稅調控之下,避免國內生產鏈被競爭,導致社會資源分配模式以人為本無以為繼,同時也是讓百姓們保持奮斗與勞動的底氣。 但是近年來,民間資本的規模與呼聲越來越大,竟然已經能影響到大明未來的儲君,朱高熾到底要重視起來了。 打壓是下策。 朱高熾交給了楊士奇等人一個難題。 如何妥善的解決此事,如果內閣能給自己滿意的答案,朱高熾將會進行下一步的改革,如果內閣的答案無法讓朱高熾滿意,那說明大明的人才培養體系還需要發展和改善。(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