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絕望的鄂木布帶領苔哈兒王國最后的火種沖向了明軍的陣營。 懸崖上能堅持到這里的家兵們與鄂木布一樣堅定,可是再勇敢的戰士面對冰冷的現實也只能無能為力,明軍士兵只靠著自生火銃就讓他們無法抵近。 前進的道路上倒下一批又一批的戰士,最后活下來的人們絕望的投降。 明軍士兵火器強大的場景,烙印在了土司們的心里,對于明軍的強大,人們再一次有了清晰的認知。 人們把失敗歸咎于明軍武力的強大。 但是朱能非常的清楚,明軍干凈利落的勝利,反而來自于這些認為明軍強大的土著們,不是因為他們的協助,明軍絕無可能在當地建立直接的管理。 帖木兒已經是武力最強盛的時期,也只能在當地施行分封制度。 不是因為帖木兒不夠強,而是地方上的環境決定了一切。 這個過程里,離不開商人們的功勞,與別的勛貴不同,朱能保持了初心,認可了商人們的能力,可也正因為朱能正視商人們的能力,所以他親筆寫了一封奏疏告訴皇帝。 巴里黑地區到喀布爾地區的蕩平,保障了南下明軍的補給線,明軍們可以放心的一往無前,不用擔心自己的后路。 從白沙瓦進入拉合爾地區,成功突破了山脈的缺口,掌握了戰略的優勢,而德里蘇丹國徹底慌了起來,他們認為明軍辦不到的事情,現實是辦到了。 德里蘇丹國的國王穆巴拉克·沙,派了自己的繼承人阿拉姆·沙親自去監督軍隊。 同時,國王的弟弟巴赫魯勒·洛迪,也就是拉合爾和信德總督,選擇了與明軍聯絡和談,他可不愿意與明軍作戰,消耗了自己的實力。 歷史上,現在德里蘇丹國國王死后,這位國王的弟弟選擇了造反,要搶奪侄兒的王位。 倒是與明朝永樂時期類似。 只不過朱棣是被迫,此人是主動,而且在現國王活著的時候就已經暴露了野心,但是因為此人手里的勢力強大,現國王也無可奈何。 這也是德里蘇丹國的政治形勢注定了的現象。 任禮已經升為了大明的高級將領,此次西部七省的戰爭,朱能與他一同從京城派遣到地方,朱能負責所有,委命任禮負責南下軍。 任禮的大軍里,還有秦王朱高燧與郡王朱瞻墉。 任禮膽子不小,所以朱瞻墉得到了上戰場的機會,真正的上戰場,不是前番大瀛島上“撿漏”的上戰場。 朱瞻墉的親兵首領武忠明與鄭雒一左一右緊緊護衛著郡王,與四百多名護衛軍發動了沖鋒,追殲德里蘇丹國的潰軍。 朱瞻墉師從朱高煦,雖然沒有二叔的雄偉,但是弓馬嫻熟,在戰場上表現的很勇猛,親手射殺了幾人,獲得了全軍的贊賞。 不久后。 任禮與拉合爾和信德總督談崩了。 任禮要求對方投降再談,拉合爾和信德總督要求保持自立,雙方的訴求差距太大,最后發動了戰爭。 多年來,仗著國王弟弟的身份,以及手頭里的軍隊實力,巴赫魯勒·洛迪并沒有把大明軍隊放在眼里,只當做平等的對手。 但是明軍給了他沉痛的打擊。 無論是裝備還是士兵素質,明軍碾壓了巴赫魯勒·洛迪的軍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