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成為大明的藩屬國,雖然失去了很多的利益,但總比被奴隸們推翻強百倍。 初步的試探,雙方一拍即合。 使者回去后告訴了任禮,任禮自作主張,暫停了軍隊的攻勢,甚至穩住了木爾坦的局勢,讓德里蘇丹國的西北邊壓力大減。 從西北撤回了大軍后,德里蘇丹國打退了沼納樸兒王國入侵的軍隊,然后又把馬哈木逼回了老家,開始集結軍隊,準備給予馬哈木最后一擊。 “德里蘇丹國的軍隊雖然作戰能力不行,上層的眼光還是有的,靠著自身實力的優勢,竟然穩住了局面。” 朱高燧一臉的感嘆。 年輕的朱瞻墉經歷過真正的戰場,加上自身的地位,以及戰場上的武勇,很快得到了士兵們的擁戴,而朱瞻墉卻越來越穩重。 聽到叔叔的感慨,朱瞻墉沉穩的說道:“餓死的駱駝比馬大,德里蘇丹國畢竟底蘊雄厚些。” 說完,朱瞻墉看向任禮。 “德里蘇丹國雖然答應了我們的所有要求,但是形勢所逼,如果德里蘇丹國徹底解決了自身的麻煩,說不定會反悔,不能給他們反悔的機會。” 任禮聽到郡王的想法,心里不禁稱嘆,郡王目光長遠,以前一柄鋒利的寶劍,如今卻是寶劍入鞘,更為的讓人親近與喜愛。 —— 任禮的奏疏送到了京城,隨之一同返回的還有許多官員的奏疏。 除了任禮的思路,還有其余官員們各司其職的匯報,讓朝廷對于德里蘇丹國西北有了更清楚的認知,朱高熾也在思考任禮的想法。 與西部七省不同。 如果西部七省是貧窮,那么巴里黑到喀布爾一帶就是貧瘠,鳥不拉屎的地方,然后從山脈缺口白沙瓦開始,越往南土地越肥沃,開始有了適合耕種的地區,并且越來越廣闊。 農業富庶,養活更多人口,有了商業貿易的基礎,所以次大陸雖然常常被外入侵,但是的確養活了很多富庶的階級。 例如巴赫魯勒·洛迪總督所治理的地區,木爾坦地區是中世紀伊斯蘭教的重要商業中心。 并且在十一世紀和十二世紀吸引了大量蘇菲派神秘主義者,該城市有“圣城“之美譽。這座城市與附近的城市烏奇相聯,當時成為大型蘇菲派圣地而聞名。 當然,到了十三四世紀,經歷過游牧民族的摧殘和征服,這座富庶的城池已經衰敗了下來,不過底蘊還在,商貿活動仍然存在。 最主要的是德里蘇丹國大概有三千二百萬人口,這是比倭國人口多出數倍的人口大國。 為了消滅倭國,朱高熾用了幾十年的鈍刀子割肉的水磨功夫,靠著天時地利人口,才獲得了全功,還沒有耽誤大明的發展。 從西部七省出發,通過漫長的荒涼地帶來征服德里蘇丹國,其實與跨海消滅倭國是類似的運輸阻礙。 朱高熾并沒有想要一次性消滅德里蘇丹國的想法,計劃是摧毀德里蘇丹國的軍事力量,從而分裂對方,推動宗藩體系在次大陸的建立。 后世與當下不同。 次大陸的主要人口在北方,中部地區反而人口最少,其次是次大陸南部沿海地區人口密集些,根據后世學者們的推算,當下時期的次大陸,人口規模在五千萬到七千萬之間。 以次大陸土著們的農業耕種水平,次大陸的人口最多一個億就飽和了,超過了一個億就會進入陷阱理論的社會。 現實是幾千萬人口的次大陸,就已經有了不小規模極度貧瘠的人口比例。 那么以當下大明的農業技術,加上化肥,高產農作物等有利條件,施行大片井制度下,次大陸可以容納三億人左右,這是建立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的技術下,保持人均資源豐富的前提。 朱高熾認為自己要爭奪的就是這多出來的人口和土地。 五千萬到七千萬的次大陸土著,活在自己的土地上,保持傳統風貌和文化,而大明人這在新的土地上建立農業灌溉體系,發展化工業和高產農作物,通過一兩個甲子的時間,大明人在次大陸的人口增長到兩億,占到絕對性的優勢。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