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撕開一條口子,獲得越來越多的人認(rèn)可,逐步推廣工業(yè)革命,是自己想出來的辦法。 先用蒸汽機(jī)掙筆銀子,然后向朱棣請功。 打動他,說服他。 卻沒想到會在燕王妃這里碰壁。 “娘,咱的蒸汽機(jī)已經(jīng)出了成果,不信的話,娘跟咱去看看,要不了多久,咱就能掙錢了。” “君子不以利害義,則恥辱安從生。” “你是燕王府長公子,如何能只看利,而不看德行呢,恐為世人所不容也。” 燕王妃不滿道。 ……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guān)逢候騎,都護(hù)在燕然。 不同的是。 主帥朱棣雖然仍在前線,卻已鼎定乾坤。 彤云四起。 寒風(fēng)急飄,紛紛雪下。 帶著公文的騎手,越往北越艱難。 行至,雪深數(shù)尺,馬不能進(jìn),路不可認(rèn),又無人家可問。約馬退轉(zhuǎn),亦無歸路。 白茫茫大地,天下間,仿佛只有他們一行人與馬。 風(fēng)緊雪飄,衣衫盡濕,凍餒不堪,愁苦無訴。 …… “彩。” “彩。” 深遠(yuǎn)處,千軍萬馬起歡呼。 燕王朱棣。 享受著士兵們的愛戴。 三十二歲的朱棣,不損一兵一馬,逼降數(shù)萬敵軍。 在此。 向世人昭告,大明戰(zhàn)無不勝攻無不克。 正如古人所言。 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大將軍傅友德,主動讓出位置,甘愿俯燕王之尾。 燕王力排眾議。 不顧眾將的阻止,不以大雪天為難,反以為機(jī),眼光敏銳,逆行而上,悄無聲息包圍了元軍。 不顧眾將對戰(zhàn)功的欲望,而是以士兵的性命為重,不愿意徒增己方傷亡。 采用觀童之策,逼迫元軍放下武器投降。 親自與乃兒不花詳談,辯論形勢,讓乃兒不花心服口服,愿意歸順大明。 乃兒不花主動提起,希望加入燕王親軍,為燕王效力,為大明打仗。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