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葛城見怪不怪。 反倒是朱高熾看的于心不忍。 太悲苦了。 經濟基礎決定人類的道德。 例如后世七八十年代,老人生病不看醫(yī)生等死,農村里是習以為然的事情。 而才過了二三十年,醫(yī)保納入了農村,老人們能去看病吃藥。 “你們干一天活,能拿到多少工錢?” 朱高熾清脆的聲音響起。 同樣的年歲,他穿著華貴的衣裳,而前方的二三十名小孩子,大多光著屁股。 干凈和污垢,形成鮮明的對比。 礦工們畏畏縮縮不敢說話,小孩子們膽子大些,其中一名十三四歲,比朱高熾還要小點的少年,鼓足勇氣上前一步。 “走這么近干什么,臟了貴人的衣裳,看你怎么吃罪的起。” 工頭小聲的呵斥。 礦工們露出理所應當?shù)纳袂椋ゎ^說得對,小孩子們不懂規(guī)矩,不長點記性,遲早吃苦頭。 “不要亂罵人,咱祖上也是農民,皇帝都是老百姓出身呢,大家都是一家人,不要生疏。” 朱高熾擺了擺手,制止了工頭。 雖然知道貴人身份不同,但是貴人能說出這種話,礦工們露出感動的眼神。 葛城暗自點點頭。 大公子越來越出息。 礦工自古以來是精兵的苗子。 如果不是上位制定了軍戶的國策,不然很多軍隊都會從礦工中招收新兵。 一句華而不實的話,就能拉攏礦工們的人心。 通過礦工們的神情,葛誠認為自己應該不要以老眼光來看待大公子。 大公子長大了。 “你靠前說話,你家在哪里?家里幾口人,你怎么到礦上來干活了。” 朱高熾笑著問道。 “晚們家在良鄉(xiāng)。” 一口濃重的本地口音。 晚們是本地漢人說我們的口音,遼東漢人說我們,則說成姆們。 至于姆們有爭議,說不是遼東漢人傳統(tǒng)口音。 對于這種沒有依據(jù)的空口白話,朱高熾是無所謂的,也懶得理會。 先不說是不是,只說漢人自古以來就是融會貫通。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