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可惜計劃不如變化,一舉成空啊。”朱棣郁悶的摸了摸下巴。 朱高熾倒是沒想到朱棣能想的這么長遠,竟然時刻都謀劃拉攏人心。 不過也沒有感到意外,反而覺得這才是朱棣的性子。 能以藩王造反成功,歷史上寥寥無幾,朱棣的成功,有偶然性,但也有必然性。 光靠運氣是成不了事的。 運氣能保一時,但保不了長久,只有運氣沒有才德,遲早會敗光,更不會有未來的永樂大帝。 能讓無數(shù)的人,愿意在燕王最弱小的時候,跟著他造反,非一時之功也。 而白天父王見了秦王府長史,晚上就改變了主意,那自然是因為此人的原因。 “難道是秦王府長史?”朱高熾若有所思。 朱棣點了點頭。 “京城有很多對咱不利的言論,咱決定放手兵權應對,等過了這段時間再想辦法拿回來。” 朱棣的話,讓朱高熾想到了葛誠以前對他的提醒。 那時候自己還未出來做事,在王府說話分量不足,葛誠告誡自己,父王大勝反而樹大招風,因此王府要低調行事。 沒想到會越來越嚴重。 太子病重聽起來只是一件大事,不能引起人的感觸,但是到底有多大呢?恐怕只有相關的人才會感知到。 只病重就能逼的不相干,遠在千里之外的朱棣主動放棄了兵權,這才哪到哪,那太子死了豈不是更夸張。 朱高熾為此感到了憂心。 自己可是知道靖難之役,這場明初最大的內戰(zhàn)。 朱棣以幾百親衛(wèi)奪權起家,最后以兩萬擊敗五十萬大軍,連連獲得數(shù)場大決戰(zhàn)。 如此卓越戰(zhàn)功,不可謂不是震鑠古今中外,換身皮在西方,早就讓西方學者津津樂業(yè)。 但是與西方國情不同,國人厭煩內戰(zhàn)。 包括朱高熾,他也不希望無數(shù)人死在這場令人惋惜的戰(zhàn)爭之中。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