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拍賣會的前一天,錢升那邊已經(jīng)收到消息。 他們送過去的這雙繡鞋和那枚封竅玉,基本上不愁買主。 因為這算是之前林逸他們帶起來的“西域古董熱”的尾聲,很多捂貨的買家都想借著這一波出貨。 價錢肯定不是最高點,但是這個時候出貨最安全。 這還得多虧了錢升對這兩件東西做了些小改動。 首先,那雙繡鞋實在太新。 這個新可不是古玩屆行話的那個“新”。 古玩界的玩意不說真假,只論“新”和“老”。 一件古董如果是現(xiàn)代仿制,那它就是個“新玩意”,因為年份不夠。 在他們眼里,如果這東西放個百八十年,甚至上千年,它照樣也是古董。 就像當初很多晚晴,民國仿前朝的工藝品,放到現(xiàn)在,那也是古董。 只是他們這雙繡鞋,年份夠老,但是成色太新。 兩千多年以前的東西,缺少一種經(jīng)歷了滄桑的韻味。 用錢掌柜的話說就是: “東西是大開門的東西,誰都沒法否認,但是行家一眼就能認出來這肯定是從“地里”出來的。” 所以,錢升專門給它做了個“舊”。 從品相上來說,肯定是不如之前,價值也要打折扣,但還是那句話,安全第一。 這些門道,林逸和汪強根本不懂。 照著汪強那性子,當然是能賣多高賣多高,最好賣個天價。 現(xiàn)在經(jīng)過錢升這么一“折騰”,價錢至少折了近三成,這還算少的。 最麻煩的,其實是那枚封竅玉。 這個東西,因其特殊性,它只能是從“地里”出來的,不可能是傳承有序的物件。 別說行家里手,就是玩玉的新手也能一眼認出來這東西來路不正。 所以,這件東西只能“毀”,也就是錢掌柜所說的“不破不立”,“除舊立新”。 自己找來工具,打掉封竅玉原本的皮殼和造型。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