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上面用金絲鑲嵌勾勒出云紋,還有十三條金龍纏繞其上。 最大的一條正面龍,昂首挺頸,立于椅背中央。 后背與兩側的桿上各盤一條金龍,利爪張揚,身姿欲騰。 靠背中格浮雕云紋和火珠,下格浮雕卷草紋。 后面樹立著一面白玉御龍屏風。 只是這神座的前方,并沒有發現什么玉案,只有一套黃色琉璃五供。 包括一個香爐,兩個燭臺和兩個花瓶。 這五供,屬于葬制當中的固定搭配,特別是明朝的皇帝喜歡修道,這五供在玄門又被稱為“五獻”。 “五獻皆圓滿,奉上眾真前,志在求懺悔,亡者早升天。” 算是對逝者的一種美好愿景。 五供之前各有一口青花云龍紋大瓷缸,里面灌滿了白膩的油脂,是作為長明燈使用的。 其實到了明代的時候,這些帝王基本已經放棄了死后羽化登仙那種不切實際的念想。 所以這些墓中的陳設也更加務實一些。 林逸把這神座周圍掃了一遍,既沒有所謂的龍案,更沒有發現那枚“御寶”的身影。 “不對啊,怎么會沒有呢?” 林逸頗有些不甘心的再次取出強光手電,在神座周圍打量。 錢升也湊過來跟他一起尋找。 “老三,按理說,既然這中殿是帝王死后料理朝政的地方,這大印當然是要帶進來的。 何況在“江口沉銀”那里,并沒有發現這枚“大西王御寶”身影,只發現了一枚“永昌大元帥”金印。” “沒錯啊,那元帥金印上面刻著時間呢,也就是張獻忠登基稱帝的前一年,那會兒還自封大元帥,稱帝之后肯定得有證明皇帝身份的印信,要不然這登基大典都沒法兒辦。 有沒有可能,那印信當初直接被人帶進來放在了寢殿里?” “寢殿?這種東西不是應該隨身攜帶才對嘛?” 白璐舉著相機一邊拍照,一邊詢問道。 “璐姐,這您就有所不知了,漢朝的時候,這皇帝一共有六方印璽,其他五枚各有其用。 只有‘天子御璽’才是登基、祭祀、敬天敬地之用,算是皇帝身份的象征,咱們要找的這枚‘大西王御寶’就是這個。”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