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整件事當中,嫌疑最大的,非安西將軍-李定國莫屬。” “李定國?這不就是主持修建青峰山地宮的那個人嗎?” “就是他,我之所以懷疑他,也是因為大西政權在經過鳳凰山一役之后,徹底土崩瓦解。 北邊有滿清的部隊,川中有當地武裝的反抗,南邊還有平西王吳三桂的夾擊,張獻忠自知復國無望,干脆回到青峰山青燈古佛,了卻余生。 只有安西將軍李定國殺出重圍之后,帶著大西政權的剩余力量,輾轉滇黔兩地,最終扎根在了‘八桂’地區,歸順‘南明’之后,建立了一番基業,跟滿清抗爭到底,逼死定南王孔有德,后面又斬了韃子親王尼堪的人頭。” “這真是純爺們兒,所以大哥您覺得,是他把‘青州鼎’的殘片交還給了‘南明’的永歷皇帝朱由榔?” “我只是覺得這算一條線索,要不然,想要找到這塊殘缺的銘文,無異于大海撈針。” “這事先放一放,你倒是說說,你們是怎么出來的?” “我跟二娃子把青州鼎的殘片放回了橡木樁之后,在現場做好了善后工作,就開始在這個溶洞當中尋找出路。 我們往后走了沒多遠,就發現了溶洞上方有人為修筑和攀爬的痕跡,當時目測了一下發現,這個地方,應該就是早年間東彝人舉行祭祀時候,下來的一條路。 從崖壁上的水位線可以斷定,當初這里在漲水的時候,他們從上面可以帶著獨木筏爬下來舉行祭祀,等這里漲水之后,又可以借助木筏,來到他們開鑿出來的攀爬路線,上到頂端。 后來水位下降之后,岷江倒灌進來的水只能填滿那個地下湖。好在那個位置不算太高,七八米的樣子,我跟二娃子借助飛虎爪和攀巖工具的幫助,就可以爬到那條階梯附近,大概爬了將近一百米左右就出來了。 從溶洞鉆出來之后,才發現那里是一處自然形成的‘天坑’遺跡,難怪那些東彝人會把這里視作‘圣地’。 出來之后,我把事情給二娃子交代清楚之后,就分道揚鑣,讓他在原地打電話尋求官方援助,我找了條小路下山,期間信號斷斷續續,收到了你們的信息。” 聽他說的容易,其中的艱難,恐怕只有他自己心里清楚。 “所以,等這邊事情都了結之后,我覺得我們有必要再去八桂一趟,除了尋找青州鼎的殘片之外,我還想再找找那部《三世書》的下落。” (本章完)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