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先生,我知道這部書,這書里的內容,在以前大伙都是當樂子看,沒人覺得他說的這些有什么根據。業內也都認為,這就是王希旦的臆想之作,現在聽先生再提起來,跟咱們眼前這口鼎兩相比對,好像他說的也有些道理?!? 林逸卻搖了搖頭。 “我倒覺得,《左傳》王孫滿的描述加上王希旦這部書里的記載,才能解釋九鼎上紋飾的真正含義。 古人可沒有現在的條件,可以從‘上帝視角’來認識我們所處的世界。 他們各個州府的管事之人,又是如何得知這洛書、八卦、天下山川河流、疆域所在之類的內容?” “有點道理,接著說說你的想法?!? 錢升和白老爺子一起點頭,表示同意他的看法。 “我覺得要研究這九鼎上的紋飾,就得考慮當時的歷史背景。 鼎器,在當時,既是一種禮器和祭祀用具,還是一種記錄歷史和傳承文化的工具。 如果考慮到這個屬性,那么,九鼎上的紋飾,很有可能由兩部分構成。 其一,就像《左傳》當中記載的那樣,各地州府將各地的風土人情,地理環境等要素銘刻在鼎上,最后統一運到夏朝的國都,再由禹王找工匠,將洛書、卦象、九州疆域、地理水文、珍禽異獸之類的信息,一一記錄在了九鼎之上。 這才完整的構成了整個鼎的紋飾內容。” 林逸的這個想法,絕對是極具顛覆性和創造性的。 至少在業內,是沒有人做出過這樣的猜測,也沒有人發表過類似的言論。 一個主要的原因是,九鼎早在史學界就被否定了它的傳承,也就是已經處于遺失的狀態。 現在,有關部門的研究,也僅僅是從林逸他們從精絕女王墓中,帶出來的那副“周穆王送鼎”的那副壁畫開始。 再加上這只從溶洞地下湖里發現的“青州鼎”。 可以說,官方掌握的信息,不見得就比林逸他們能多多少,幾乎也是一個從零開始的階段。 林逸提出的想法,或許真的已經接近真相了。 “林子分析的有點道理,但是,我們別忘了,還件事里頭,封家還摻和了一腿,封家從古至今,就熱衷于在古墓當中,搜集各種古籍善本,到了朱重八手里,給他們家的身份轉了正,給了個觀山太保的名頭之后,那是越發的變本加厲。 之前曾有傳言稱,成祖著解縉、姚廣孝編修《永樂大典》,封家人暗中就幫了不少忙。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