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三人一起就目前公布出來的消息,做出一個判斷。 首先,青州鼎上缺失銘文,官方人員身上大概率沒有林逸背上的那副“九星連珠圖”,從學術角度上來說,他們是無法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對這口鼎進行定性的。 其次,歷史上有明確史料記載的,對九鼎有過兩次重大的復刻行為,一次就是武周時期,武則天享明堂、置七寶、封神岳、作大樂、鑄九鼎。 只是武周時期在神都鑄造的九鼎,器型都無比巨大,據《資治通鑒》記載,鑄造九鼎關精銅就用了五十六萬斤。 當時為了把這九口大鼎拉進皇宮,不惜動用十萬之眾,還有牛和象的幫助之下,才把這九鼎拖進了皇宮。 到了宋朝那次,徽宗在汴梁著人鑄造九鼎,當時的陣仗也不算小。 這兩次,都屬于大規模重鑄九鼎的行為,有事可查。 不管是夏商周還是后續歷朝歷代,復刻九鼎的行為不勝枚舉,只確定這尊鼎的年份是無法明確其身份的。 考古講究的就是嚴謹,差之毫厘謬以千里的事情,絕對不能發生在這尊“青州鼎”的身上。 “這么短的時間,就確定這尊鼎的身份和價值,當初三星堆那些青銅器,前前后后用了小二十年的時間才逐漸復原,定性。 可能是官方手里掌握著我們不知道的信息,只要拿到了真東西,將特征一一比對,符合條件應該就沒什么問題了。” 錢升的推測,不能說沒有道理,只是過于理想化。 如果官方手里真的掌握了足以判定“青州鼎”真偽的信息資源,那也不至于將這個項目擱置這么長的時間。 “老三說的有一定的道理。不過出于穩妥起見,我認為,林子、老三!” “先生您吩咐!” “咱們應該動用一些人脈關系,從內部打聽一下這件事的來龍去脈,我總覺得這件事沒那么簡單。” 林逸跟他也是同樣的感覺。 從他們離開蓉城之后,南派那邊出奇的安靜。 這場失敗沒有激起他們一丁點的水花,這就足以讓林逸感到有一絲的不安。 他當初之所以借陳二娃的手,當著公眾的面,把“青州鼎”交出去,就是不想被南派和封家借題發揮。 但是他們蟄伏了這么久,沒有鬧出一點動靜,絕對不是封家人的做派。 林逸這邊可以動用的人脈關系,還是當初跟著他們一起進入精絕古城的三位老教授。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