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這位王大爺倒也敞亮。 一聽說他們提到琉璃廠,就立馬知道他們想要問些什么。 那倒也難怪,當初他們師兄弟倆人在“文古齋”就是籍籍無名的小學徒而已。 誰能記得他們呀? 無非就是當年參與了那件事,所以才會在幾十年后被人“惦記”起當年琉璃廠的小福子。 幾人寒暄了幾句之后,王大爺就徹底打開了話匣子。 “往前數數可就是好幾十年吶,當初,我跟海子我們倆被送到‘文古齋’學徒。 那時候,咱們華夏大地才剛消停下來不久。 我們倆本以為能在京城里學到點真本事,幾年學徒出來自己也能干點正經營生。 當時我們的‘文古齋’在琉璃廠可還是有一號的,雖然名聲在外,可掌柜的手上確實有活兒,你爺爺應該跟你們說起過吧? 只要是文古齋出來的東西,你就當老的瞧,一般人根本看不出問題,想要挑出毛病,那也得是,在古玩行當里,摸爬滾打有些年頭的掌柜的才有的眼力。” 說起當年的往事,這位王大爺眼睛里泛著亮光。 從他的話中不難判斷,他對當年“文古齋”的這種“造假”行為反倒是挺驕傲的。 這也難怪。 古玩行里,講究“對面拿賊”,有問題你就當面說。 這東西我從你這接過來,看完覺得沒毛病,拉拉手,劃劃價啊,談妥了交錢,買定離手。 打這開始,這東西無論新的老的,殘了破了,都跟賣主沒關系了。 你撿著漏兒,算你撈上的,悶聲發大財; 你打了眼,就給自己倆嘴巴子,就當買了個教訓。 整個琉璃廠都知道“文古齋”是新的老的摻和著賣,就看你自己的眼力了。 頗有點愿者上鉤的意思。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