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這些人也不知道多久沒嘗到過豬油味了。 “這個……我要來三錢?!? “給我五錢?!? 每個人都買得不多,畢竟這玩意兒太貴,但是架不住買的人多,不消片刻,兩個雕塑師帶來的貨,就全部賣了個精光,變成了兩大包碎銀子。 兩位雕塑師惦量了一下錢袋里的銀子,喜不自勝,然后對視了一眼道:“這下交得起‘匠班銀’啦?!? 原來,這兩位雕塑師就和李大一樣,屬于匠籍。 不同的是,李大叫做“住坐匠”,而兩位雕塑師叫做“輪班匠”。 住坐匠,就必須像現代的打工人一樣,實行“坐班制”,按時去官府作坊里干活,人身自由嚴重受限,因此李大急于擺脫自己的匠籍。 而輪班匠就自由一些,每三年到五年,輪流去官府的作坊里面上班,通常連續上班三個月,又可以換來三到五年的休息,相對來說比較自由。 嘉靖四十一年,朝廷改革了匠役制度,允許輪班匠完全不來上班,但需每年繳納“匠班銀”四錢五分,朝廷拿著這筆錢,去另外雇傭人來上班就是了。 以前兩位雕塑師花不起這個錢,只好乖乖去輪班,但最近得到天尊的恩賜,家里好多值錢的玩兒,便動了來換成錢,然后拿錢去交“匠班銀”的念頭。 因此兩人才會冒死跟著三十二走一趟縣城。 現在錢換好了,兩人衣兜鼓了,底氣也足了,可以去交錢買自由了。 兩人胸膛挺得筆直,走路都帶風,昂首挺胸,向著官坊走去。 走進坊里,穿過廳堂,一路上見到的,全是各種工匠,什么木匠、鋸匠、瓦匠、鐵匠、裁縫匠、油漆匠、竹匠、錫匠、刊字匠、鑄匠、簾子匠、挽花匠、雙線匠、石匠、銀匠、鼓匠、穿甲匠、墨窯匠、木桶匠、五墨匠、雕鑾匠、熟皮匠、蔻匠、捏塑匠、紙匠、琉璃匠…… (PS:當然不可能這么多匠人都在坊里,這里只是為了列個表,讓大家看看明朝有哪些品類的匠戶。) 官坊里能人無數,都是些心靈手巧的狠角色。 這些人抬頭不見低頭見的,大多都認識。見到兩位雕塑師,便都揮手打招呼:“呀,是你們兩?我記得你們兩人去年才輪過班,今年不需要來的啊,怎么也來了?” 兩位雕塑師便得意地笑:“我們兩人賺到錢了,來交‘匠班銀’,嘿嘿嘿?!? 這話一出口,便引來一陣嫉妒羨慕恨的眼光。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