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有時,成功十次也抵不住一次的失敗。 到了那時,數(shù)字集團會不會失控?輝煌、金龍會不會有連鎖反應。 人們需要的是一個英明的企業(yè)家,能帶領公司一步步走向輝煌,而不是一個冒險沖動、盲目自大的領導人,葬送大好形勢。 趙子明即使握有公司絕對控股權,面對政府無聲的壓力,股東暗含的不滿,下屬的懷疑,他會不會亂中出錯,甚至做出更離譜的決定? 幾乎是每個人都能想到的。 一個失去人心的領導者,即使掌握再多的書面股份,也沒有任何意義。 真到了那一步,如果不想公司崩盤、事業(yè)潰塌,主動退出幾乎是必然的選擇。 至于退出后是否能東山再起,就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這一切都源于趙子明此次選擇的方式—“惡意收購”。 惡意收購與善意收購的區(qū)別在于是否會提前聯(lián)系董事會和管理層。 惡意收購一般是不聯(lián)系管理層,甚至刻意要偷偷進行的。 正如趙子明所做的,之前以各種手段慢慢收集ARM的股票,等到了5%的比例之后,就在市場上公開發(fā)一個收購要約(tender offer)。 要約內容類似于:我要以25塊錢每股的價格,收購公司40%的股份,有效期為2個月等等。 惡意收購的方法有兩種,一是直接大量收購公司股票,甚至全盤100%收購,占據(jù)話語權。二是收購一定量的股票,獲取一定的話語權,然后影響董事會和其他股東,再慢慢把董事會和管理層換成自己的人,最終達到控制公司的目的。 既然是惡意收購,自然不得人心。 當然,除了不得人心之外,壞處還有很多。 比如說成本往往比善意的收購要更貴。 因為善意收購一般已經是董事會和管理層批準的了,他們會充當一個“勸說者”的角色,告訴大大小小的股東,為什么應該同意這個收購,股東也更容易被說服。 惡意收購要約,沒有管理層的支持,往往就得用錢砸小股東了,這時候收購的成本也會抬高不少。 而相應的,風險增大。 一旦收購失敗,對沖基金之前做空的巨額訂單,可以把趙子明前期投入的成本吃干抹凈。 ARM估值250億,最終牽動的資金可能要400億左右,趙子明自然沒有如此多的現(xiàn)金流,所有資金都是來自抵押貸款、過橋資金。 一旦虧空,必定會形成雪崩效應,席卷名下所有公司。 很多人都好奇,為什么趙子明會如此愚蠢,選擇惡意收購。 即使是數(shù)字集團的管理層,也有很多人對此不解。 選擇非惡意收購,提前和ARM公司領導層協(xié)商,即使不成功,也不至于損失太大,傷筋動骨。 甚至有人認為,惡意收購與趙子明一直以來的光輝形象不符合,很容易給外國友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不管是從謀略上還是從道德上講,此次惡意并購絕對是一大敗筆。 當然,雖然惡意收購不得人心,卻也并不代表正確或錯誤,沒有什么應該和不應該。 收購和反收購都是手段。 在商業(yè)的世界里,工具既不是善意的,也不是惡意的,它是無意的。 它并沒有某種善或者惡的偏好或者取向,而只是按照自己本來的規(guī)律運行。 換句話說,趙子明選擇惡意收購,在道德層面上沒有值得攻擊的借口。 至于是否明智,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所有人關注的焦點還是,能不能行? 一腳在天堂,一腳在地獄。 趙子明從來沒有如此深刻體驗到,成王敗寇就是這么簡單,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