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可是,這支部隊掌握在誰手中呢? 其實在朱棣看來,這才是問題的關(guān)鍵。 皇帝話中的涵義已經(jīng)無需再去揣測了,和尚頭上的虱子,他娘的明擺著。 抽調(diào)騎兵,誰的騎兵? 九邊塞王之中,寧王騎兵最多且麾下還有不計入兵冊的朵顏三衛(wèi)。 “老五老十七,你倆得罪他干嘛!” 朱棣也只能在心中,為這兩位兄弟哀悼一句。可一想起寧王那副天老大他老二的架勢,又不忍不住心中快意。 “一直以來胡人能對中原具有優(yōu)勢,無外乎兩點。一是地利,從北而來嘛。二來就是兵種,大規(guī)模的騎兵隨時可以出擊,使得中原各地的兵馬不敢擅自出戰(zhàn),只能各自為守陷入下風(fēng)。” 朱允熥還在繼續(xù)說道,“可若咱們組建了大規(guī)模的騎兵團(tuán),就可以用他韃子的辦法揍他韃子。”說著,咧嘴一笑,“朕別的地方可能摳搜,可真要是三五萬具裝鐵騎,朕還真舍得出本錢來!” 朱棣想想,把心一橫,咬牙道,“萬歲,其實光有鐵騎只是其一。我大明火器犀利,可以組建騎兵火槍火炮隊,上馬騎兵下馬轟擊,神出鬼沒且殺傷力及大。” 明軍其實更多的是混合兵種作戰(zhàn),騎兵弓弩手火器兵步兵等。明軍不缺乏打擊敵人的手段,但問題是這些兵種平日互不相通,若非軍中名將不能整合。 也就是說,這些好兵若是交到蠢材的手里,不但發(fā)揮不出來,反而會壞事。 而若是建立這樣的常備兵團(tuán),就可以避免互不統(tǒng)領(lǐng),疏于配合的缺點。 “燕王與朕不謀而合。”朱允熥笑道,“其實這樣的火槍騎兵部隊,京營之中已有。” 朱棣頓時愕然,“何時.....?” “已籌備了數(shù)年,軍士皆雙馬。該軍不以沖陣為強項,遇敵下馬列陣射擊,敵追上馬而走。隊中人人配備火銃,還有馬拉炮車作為野戰(zhàn)攻堅之用。” 聞言,朱棣心中再次長嘆。 “你丫藏的真深呀!” 沉思片刻,猶豫著問道,“敢問皇上,何人統(tǒng)兵?” “江陰侯吳高為副。”朱允熥笑道。 “哦,那人還成,其兄當(dāng)年在文華殿陪讀,后于軍中效力,洪武十六年出塞戰(zhàn)死。”朱棣說道,“早年吳高和臣也跟著故潁國公出塞,其人悍勇不亞乃兄,更有計謀,倒是個合適的帶兵人選。”說著,又問道,“他是副手?何人為主?” 朱允熥笑笑,“曹國公李景隆!” “啊?”朱棣以為自己聽錯了,片刻之后正色道,“皇上,李九江非帶兵之人,臣以為......” 朱允熥站起身,活動下腰肢手臂,站在鐵爐邊看著上面的烤洪薯打斷對方,“組建大規(guī)模騎兵兵團(tuán),你也是贊同的吧?” 隨后不等對方說話,繼續(xù)說道,“這樣的威懾兵團(tuán),必須有之。其中兵卒,還必須都是大明的精銳。”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