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這是敢用在一個十二歲少年郎身上的? 所以齊永泰對自己這個同科用在馮紫英身上的諛詞很是不以為然,甚至是很不滿意,覺得喬應甲是昏了頭。 但就是這么一個問題,就足以讓齊永泰對馮紫英刮目相看了。 這等武勛子弟居然有這般水準?還是有人之前就指點了對方? 問題是誰知道自己會問他這個問題?難道還有人未卜先知不成? 顯然都不可能。 那就是這個少年郎可能在臨清民變之后的確有些領悟,可能也有人指點他,所以有了一些猜測,所以才能在自己面前這般,甚至不排除就是喬應甲本人的布置。 但能讓喬應甲這般使勁兒的,肯定也不是易與之輩,齊永泰還是對自己這個同年有些了解的,不是那種蠅營狗茍之輩。 這只能說明喬應甲的確很看好此子。 馮紫英的這兩句話幾乎是點穿了當下朝廷面臨的一些困境。 太上皇秉政多年留下來了“豐厚”的“政治遺產”,尤其是在后期的政務懈怠十分突出。 懶政怠政已經成了朝廷的一大痼疾,而很多朝臣也體會到了太上皇的一些心思,所以在政事上全是一片歌功頌德之聲,實際上很多政務工作都是能推就推,能拖就拖。 這種風氣就慢慢遺留了下來,甚至成為一種理所當然的心安理得。 齊永泰在當給事中時候就很看不慣朝中一些衙門和主事的表現。 現在武勛子弟中居然走出來一個要讀書的,而且一語點穿當下很多問題面臨的困境,喬應甲推薦過來,應該就是有點兒要好好考察和培養的意思。 特別是太上皇的影響力會漸漸消退,當今皇上首倡忠孝治國,基本上沿襲了太上皇的治政風格,還不怎么看得出來皇上的心思。 但是齊永泰一直堅信這樣的形勢不可能再持續下去,否則大周王朝一旦再遇上一個像壬辰倭亂的大事兒,就真的要一蹶不振了。 只不過現在太上皇還在,皇上又提倡忠孝,不可能驟然推翻原來太上皇的許多東西,但齊永泰一直在觀察,而喬應甲推薦而來的這個馮紫英,無疑就是一個風向標。 皇上專門嘉譽了李三才、喬應甲和陳敬軒的果決行動,也對馮紫英的勇武表現交口稱贊,這個情況齊永泰自然有渠道能知曉,他就一直在琢磨。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