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所以這一科參加館選的進士數量也只有七十余人,其中三甲中參選的也不過寥寥幾人,估計應該更多地來感受一下氛圍吧。 大周館選考試比殿試更簡單,時間只有一個半時辰,八百字的策論文章,出題也是由禮部會同吏部擬題,然后由內閣臨時性的確定。 這一次的考題就顯得波瀾不驚了,論官員德政。 這一篇文章太過寬泛,見仁見智,而且也沒有一個特定的方向,所以大家都可以隨意發揮,而實際上這留給考選官們的操作余地更大,同時也更不易跳出窠臼自由發揮。 不過馮紫英還是沒有按部就班,他在對官員德政應當建立一個相對細化的定期核查機制,并且要特別注重德政教化的效果和效率。 當然,八百字,同時又是這等話題,馮紫英本身也清楚自己現在已經是風頭人物,如果再要折騰,弄不好就真的要成眾矢之的了,所以也就是淺嘗輒止,留有余地。 館選庶吉士對于內部來說,意義重大,但是對于外界來說,卻遠不及會試和殿試那么熱鬧喧囂了。 沈一貫和方從哲臉色都看不出端倪來,當葉向高表明了贊同馮鏗試卷入選時,他們也只是眼皮子微微動了一動,便再沒有表示。 葉向高的理由也很中肯,能夠提出官員德政教化的細化考核想法,哪怕其操作性還需要商議,但是這的確提供了一個可供探討的方向,雖然在文理上略遜,但是畢竟是二甲第九,那么入選也是情理之中。 六部九卿堂上官們的態度也不一,但是連蕭大亨、李廷機和郭正域這等人都表明了認可的態度,馮紫英館選通過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甚至在最后連沈一貫都予以了認同。 可以說馮紫英館選入選的順利程度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包括齊永泰和喬應甲,也包括一直以為自己是中流砥柱的葉向高。 所以在得到這個結果馮紫英反而沒有欣喜若狂,而是獨自在家中書房里思考了許久。 他需要研判這種局面為什么會這樣。 他不確定這樣的局面是不是多重因素造成,但是他感覺,除了永隆帝的態度因素外,恐怕朝廷重臣們的態度還是有些微妙的變化了。 或者說他們也日益意識到了目前困局可能需要一些新的外部因素來嘗試找到突破口以便于打破困局,那么一些原本他們覺得離經叛道的東西,好像也就沒有那么不可接受了。 如果是這樣,馮紫英覺得自己這兩年里會同青檀書院的同學們的一些折騰就還是大有收獲了,連續不斷的上書,起碼讓朝廷重臣們對這一類新鮮東西不是那么抵觸了,可以先讓子彈飛一會兒,觀察一下形勢。 這是一個好現象,意味著自己的一些新觀點和新想法,都可以在一種默許的情形下在翰林院讀書觀政其間“兜售”了,他們或許不認同,但是起碼不會禁止,那么這就是種子發芽壯大的機會。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