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現在京營終于被永隆帝和兵部聯手給哄出了京師城,然后再被自己推波助瀾的來了這樣一手,整個京營的大架構已經出了大問題,一大半兵力煙消云散,永隆帝當然樂見其成,但是這五萬多士卒卻又不可能置之不理。 在馮紫英看來,永隆帝要解決京營的問題,無外乎也就是武將軍官問題,對兵卒,他固然希望能有一批精銳,但現在很顯然不現實,頂多也就是對這五萬多俘虜裁汰一番,去蕪存菁。 不管這五萬多士卒回到京師城中如何,哪怕他們全數被取消軍籍,淪為平民,這五萬多士卒及其家眷一二十萬人仍然會生活在京師城,那么自己今日所做的一切,無論是誰都會把自己一番恩德記在心中,這也算是變相的替自己積攢了威望和人氣。 要知道這可是京師城的百姓,自己一下子就能贏得京師城接近二成居民百姓的感恩戴德,豈是二十萬兩銀子能做得到的?更何況這筆銀子又不是自己出。 可以說這就是用朝廷的銀子替自己收買人心,而且收買得心安理得理直氣壯,沒有人能說出個啥來。 這等人心和在京師城中的影響力,初一看是見不出什么來的,但久而久之,這種影響力會發揮意想不到的作用,尤其是在日后自己會有所謀劃時。 當然,事實上這五萬多人中,馮紫英相信大部分還是會回到京營中去。 作為時代從軍的這些士卒,如果真的不要他們當兵,他們留在京師城中也會成為一塊不穩定的隱患,還有他們的眷屬,一二十萬人,無論是誰都不敢輕易表態。 所以哪怕永隆帝和兵部很不情愿,但是現實還是迫使他們退讓妥協,當然他們的軍官和武將會全數易人,但那又如何? 自己需要的是潛移默化的滲透影響,現在并不需要實質性的控制什么,那是永隆帝想要牢牢把握抓住了,自己當然不會去和對方爭什么。 這種機會可謂千載難逢,所以馮紫英思襯再三,還是覺得不能放棄這樣一個機會,哪怕會為此多費許多心神,多做許多額外活兒。 回到盧龍城中,馮紫英就用急遞報送朝廷,但這一次考慮到事情關系機密,馮紫英就直接讓人送到兵部報給張景秋和柴恪二人,通過他們來上奏朝廷和皇上。 三五日工夫宰賽和他都能等得起,再久,就不好說了,林丹巴圖爾那邊催逼宰賽也是一樣。 望著飛馳而出直奔西面去的健馬,馮紫英也在想,面對這樣一個喜憂參半的消息,朝廷,內閣,兵部,永隆帝他們會如何著想,如何來處置后續這一切?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