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薛燕對于守正了解暗天教主一事十分驚訝。 韓夜卻只是微微一驚,便即恢復鎮定。 要知道,韓夜這師父守正,原是武林盟主,俗名公孫正,不但曾為武林第一人,還與天帝伏羲有過些交集。 只不過公孫正認識到自己走了岔路,陷入反思,他來到蜀山,見與蜀山有緣,這才被已故太上長老太和收為徒弟,道號“守正”。 所以不管守正說他認識誰,韓夜都已見怪不怪。 只聽守正平心靜氣地將一段江湖往事緩緩道來: 暗天教,原名圣典教。 這個教派原本很低調,信奉天竺的濕婆神,之前的教義是: “濕婆賜福,天外顯圣,同一無二,六界共生。” 圣典教崇尚神佛共存、天竺之神與本土之神共存,但本土信仰九天神明的黎民百姓占絕大多數,是故,圣典教在神州大地上教眾極少。 圣典教教主寶象并不介意教眾少,他與世無爭,只希望有緣人會理解天竺神明的存在,求同存異。 所以圣典教在中土創教三百余載,從不多事,武林人士懶得去找他們的麻煩,仙家道派則不予理會。 圣典教倒是與神武寺及四大佛門道場來往較多,多是在濕婆教派和佛教之間探求根源、交流禪意。 神州大地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不論什么地方的文化,一旦在此落地生根,就會帶有華夏文明特色。 圣典教亦不例外。 同是信奉濕婆大神,天竺那邊的濕婆教早就容不下佛門弟子了,而圣典教容得下中土佛門、中土佛門也容得下圣典教。 這正是教主寶象熱愛這里的原因。 反觀其他地方宗教動不動就給別的宗教信徒扣上“異教徒”的帽子,輕則驅逐,重則燒死。 泱泱中華,源遠流長,沒有所謂的異教徒。 包羅萬象,有容乃大! 也是因為這點,二十多歲就開始游歷江湖的公孫正,對這個神秘的圣典教頗有興趣,某天,他來到了泰山山腳下的圣典教總壇。 當日,圣典教教主寶象就在總壇,他雖體態臃腫,卻是慈眉善目、寶相莊嚴,熱情地接待了公孫正。 寶象座下有三大弟子,分別擔任本教的創造使者、毀滅使者和調停使者。 而調停使者正是由他最寵愛的小徒弟殷無忌擔任,旨在調停本教與六界其余神明信奉者的爭端。 彼時,創造使者和毀滅使者正在外頭傳教濟世,惟有殷無忌隨寶象在教中坐禪。 殷無忌比當年的公孫正大五歲,年過而立,通曉中外、滿腹經綸,四條眉毛、玉樹臨風。 四條眉毛倒不是說殷無忌真的長有四條眉毛,而是他那一對八字胡修得和他的眉毛一樣精致好看。 公孫正對佛法不甚關注,對濕婆教義自然更不了解,他一心追求武之極致,無心與教主寶象論禪,倒想和寶象討教討教武功。 寶象也不怪罪公孫正無禮,他微微一笑,令殷無忌出戰。 于是,公孫正和殷無忌便在圣典教的塞犍陀1武庫切磋技藝。 公孫正自詡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先和殷無忌斗了一會兒劍,殷無忌劍法精湛,竟猶在公孫正之上! 斗得三十來招,公孫正預感要敗,旋即罷手,提出要改換兵器,比比刀法,殷無忌同意了。 正所謂劍法貴精、刀法貴快。 公孫正只等殷無忌換好刀以后,立刻使出霹靂狂刀之刀法,寶刀如雷霆之勢砍向殷無忌。 殷無忌略顯慌張,但竟然也接住了! 當然,殷無忌用刀經驗還是不如公孫正的,漸落下風,他也收招喊停。 公孫正禮尚往來,同意停手。 而后二人用棍,殷無忌使出醉羅漢棍法,略勝公孫正。 二人用槍,公孫正使出八荒槍法,殷無忌憾負。 二人用锏,殷無忌使出韋陀獻杵,公孫正稍遜。 二人用錘,公孫正使出元霸錘天,險勝殷無忌。 兵器比得平分秋色,公孫正又提出比比拳腳。 公孫正用五行拳贏了殷無忌的伏魔拳。 但八卦掌又輸給了殷無忌的龍象般若掌。 公孫正使出破空指,勝得殷無忌的摩訶指一招。 殷無忌施展懷心腿,贏得公孫正的玄冥腿半式。 其實,達摩本也是天竺之人,只是源出佛教,而圣典教信奉“同一無二”,濕婆也好、佛也好,無他無我,所以寶象傳授殷無忌佛門功夫一點也不避諱。 殷無忌學得很好,盡得師父寶象真傳,放到武林中去那也是頂尖好手了。 打著打著,公孫正對殷無忌真可謂英雄惜英雄,這殷無忌用的全是外教傳入中土的好功夫,令公孫正大開眼界! 最后,公孫正興致勃發,提出要和殷無忌拼內功。 提出來的時候,公孫正又覺得有點過分了,因為他機緣巧合,曾先后服食過北冥玄蛇的蛇膽和萬年火龜的內丹,玄蛇至陰、火龜至陽,二者在公孫正體內陰陽互補,令公孫正年紀輕輕就具備尋常人兩個甲子的功力! 如果公孫正以他至陰至陽的內力和殷無忌互拼,恐怕會要了殷無忌的性命! 但殷無忌卻說:“公孫施主,這內力就不比了吧?在下自甘認輸。” 倘若是一般的爭強好勝者,到得此處,確實也就罷手了。 可公孫正并不是一般人,殷無忌在他戰意高昂時說出這話,他一下子就聽出殷無忌的意思,其實殷無忌的話外之音是: “你內力肯定不如我,不比了。” 既然如此,公孫正就沒那么多顧忌了,堅持要和他比內力。 孰料,二人對上一掌之后,又是各自欽佩! 公孫正不知殷無忌修煉“梵我合一功”二十余載,其內力之精純,竟能與他分庭抗禮! 小徒弟如此厲害,那么師父寶象實力如何,可見一斑。 好在圣典教并無爭天下之心,只想傳播教義、造福世人,否則單論實力,武林盟主這個位子,寶象早就可以坐上去了。 公孫正對寶象佩服至極,和殷無忌則是惺惺相惜,總算抱拳、感謝賜教。 寶象也贊嘆公孫正是個縱世奇才,和徒弟又頗有緣分,便盛情邀請公孫正在圣典教住下。 公孫正欣然應允,一住就是半個月。 期間,公孫正與殷無忌以武會友、談古論今,二人交換武功招式,彼此各有進境。 殷無忌不但是清楚神州中土的種種大事,對西方天竺也有一定的了解。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