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這樣,有時候遇到精彩的書而在上學路上又看不完的,就只能臨睡前看了。 自然是不能點燈的,一墻之隔的父母會透過門上的玻璃看到燈光的。 至于我是怎么知道這個的,那是一次暑假玩兒瘋了的我面對第二天要上學交暑假作業,只能半夜偷偷地爬起來補,之所以選擇在晚上自然是因為白天要玩加上反正我覺得也沒多少,肯定可以補完。 估計他們睡下的我打開了燈,為了怕燈太亮還用紙做了一個紙筒把臺燈圈上了。 結果就是挨過揍的我知道了晚上只要有亮有玻璃就不可能保密。 還好我生在了現在,不用做臥底,否則這么一項項試下去估計很早就暴露身份了。 所以我就只能鉆進被子,用趙本山口中戲稱的家用電器手電筒照著看,又怕手電筒的光太亮,就把手電筒里的小燈泡拆下來,然后用電線連在電池上(這也是我最初的物理啟蒙,當然現在早忘記怎么連的了),然后借著微弱的燈光看書。 這些自然是極為傷眼睛的,只是年少的我并不放在心上,而長大后明白道理了,卻發現這么多年眼睛并沒近視,所以就更加不放在心上了,照舊走路看書,后來有了公交車后就開始坐車看書,有人勸我就給他們講歪理,這也造成了我從小時候起就不太相信那些現成的大道理,總是嘗試著去撞一下南墻,其中自然有頭破血流的時候,也有穿墻而過之時。 那時的我恣意揮霍青春! 那時的我有著可以恣意揮霍的青春! 所以從小到大,書幾乎可以說一直沒離開我的生活。 那時候的書也是真雜,也是真不白看。 前些時候整理藏書,發現我小的時候讀的書雜到了一定程度。 比如有《化學知識智力訓練》、《元素周期律》,有全是繁體字的《制造玻璃的故事》這種化學方面的,我現在還記得當年最早有人掌握了做出的玻璃中沒有氣泡的技術,后來一個國家花了大價錢購得了這個技術,只有兩個字“攪拌”,多攪拌就可以了。 當時覺得很有興趣。 這種興趣一直保持到我上初三后開始接觸化學到文理分班后學文為止,我的化學相比于我的其他學科一直學得很好,還曾經在dq市化學競賽中獲得了第二名的成績,是第二名,不是二等獎。當時競賽的時候說題量極大,容易做不完,結果我提前了半小時就做完了(一共才兩個小時),如果再多幾頁也沒問題。那樣我肯定就第一了,畢竟做對了199道題的我只比第一差了0.5這樣一個最小分差。 清楚地記得當時獎勵給我一本相冊,剛才找了半天,沒找到。 還有《天體是怎樣演化的》、《星際航行和火箭》等等這種天體方面的書,以至于我現在對天體和宇宙還很感興趣,前些時候還專門在中國大學mooc里聽了專門談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的《天文漫談》。 肯定這種年紀還能對星空如此向往一定就來自當年的閱讀。 還有這種《物候學》與《生命的奧秘》這種應該歸結到生物類的書!(不知道女兒選擇了她喜歡的生物專業有沒有當年我看過這些書的因) 此外印象深刻的還有《有趣的數字》、《思索五分鐘》、《趣味思考題》、《怎樣做輔助線》等等一大批包括部分全是繁體字在內的書,都曾帶給年少的我怎么夸大也不過分的幫助。 大量的閱讀積累了各種知識,在大慶科技報舉行的大慶科學智力有獎征答活動中我還得了獎,獎品就是這本《歷代聰明人的故事》,那時可沒有百度,那些知識都得自己答,找書能把人累死。 很多人都問過我為什么小時候看的書明知以后不會看了為什么還不淘汰。這個問題我曾在2020年7月25日的朋友圈里專門做了回復。 夫人總是不能理解為什么我不把很多不可能再看的書淘汰了,反而留在家中占地方。這真沒法解釋……比如第五張圖那本殘缺的雜志是我一兩歲時看的,我一直印象極深,沒想到父母竟然為我保留了下來,前些時候看到的時候,心中的感覺無法形容,那是烙印在心底的記憶。當年這些雜志《中國少年報》(可惜沒留下一張)、《兒童文學》、《兒童時代》等等陪我度過了豐富多彩的少年時代,長大一些后《讀者文摘》、《連環畫報》、《美術》、《美術向導》、《科幻世界》、《新體育》等等又成了我手不釋之的好友,無論搬到哪里,這些曾陪伴我于燈前月下的書冊我是肯定不會放棄的…… 這些書肯定會一直陪著我從小田到老田的。 絕對沒有問題。 既然如此愛書,那么偶遇回來后仔細回想一下,確實沒忙到那個程度。 還是喝水的途中去選碗了。 感謝當年偶遇的這個朋友。 這絕對是柳青先生形容的路口級別的偶遇。 選對了方向的我開始了新的讀書讀書之旅。 也是從那一年開始了為自己定下了至少每周讀一本書每年至少要讀五十四本書的計劃。 也是從那時起,我已經連續25年每年讀書超過70本以上了。。 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 繼續認真讀書吧!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