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世界上沒有修煉者,葉秦是如今唯一踏上修煉之途的蛇,面對這個問題,他不由得陷入沉思中。 目前只有兩種答案: 一種是世間的確不存在修行者; 二是修行者太隱秘,普通書籍了解不到,唯有國家才知曉? 這兩個情況,葉秦也說不上如何辨別,但不論如何,弄清楚的話,會對他現在的修煉有所幫助。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看著眼前《道德經》,葉秦一下子就被吸引過去,而道德經上的這句話,實際上流傳很廣,前世沒少聽過。 基本上只要是大夏國的人,都能背上兩句。 但奈何前世的時候完全是當順口溜去誦讀,根本體會不到如今的感覺。 “這是因為修行的原因嗎?” 《道德經》為老子所著,可以說該書當中對于宇宙的形成還有自然的規(guī)律,都有獨到的見解。 甚至就連‘道’的觀念是老子首先提出的,他認為天并非永恒的、并非最根本的,而最根本的是‘道’。 所謂行道、修道、得道,都是以道為最終的目標。 就是這樣一個信奉“道”的人,在最后也沒有明確表示“得道”。 因為自身條件的限制,缺少先天靈性,所以也只能止步于此。否則書中所說,便不會只有這些,而是應該有具體的修煉方式才對。 通過這些古籍上的只言片語,葉秦作為過來人有了些許推測。 他從一些字里行間的蛛絲馬跡中猜測,懷疑老子當初很有可能即將踏入修煉一途,甚至極有可能,像自己一樣有過一瞬間的入定狀態(tài)! 那個狀態(tài)太選秒了,葉秦至今還記憶猶新,可惜并非可以隨意進入,需要極大的機緣。 而進入這個狀態(tài)后,會陷入到一種超乎尋常的頓悟感覺當中,思維運轉極快,對萬物的理解仿佛與生俱來,各種玄妙。 葉秦也是因為曾進入這入定狀態(tài),才機緣巧合的開啟了修行之路。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