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據(jù)說漢武帝以后,一部分方士和儒生合流,制作圖讖,用陰陽五行來解釋儒家的經(jīng)傳。 王莽和漢光武帝都加以利用而稱帝,光武帝更正式“宣布圖讖于天下“,成為法定的經(jīng)典, 還有部分則吸取黃、老和浮屠之說,宣揚符命災異、吉兇占應、祈福禳災、輪回報應等,成為道教的先行者。 “這些方術又和其他流派融合,也豐富了文化的多樣性,所以說有些東西不能一概而論。” 眾人不禁聽的有些入迷起來,“照這么看,這些方術之類也不是全無壞處,關鍵是要把它們用在正道上面。” 方術被有些人利用裝神弄鬼,帶來了災禍,但并不意味著它沒有任何優(yōu)點和好處,關鍵是要看如何使用。 章教授贊同附和道:“是這么個道理不錯。” “不過教授你說了這么多,也沒有告訴我們墓主究竟是誰啊。” 隨著一行人的談論,車子已經(jīng)快要到達目的地,章教授看著車窗外的風景。 不遠處群山蒼翠,郁郁蔥蔥,蔚藍的天空低低垂下,顯得一派清幽,但是這份景色,就已經(jīng)讓人心曠神怡。 “別著急,馬上你們就會知道了。” 張教授沒有繼續(xù)說下去,幾乎把眾人胃口掉的足足的,讓考古隊一行人愈發(fā)期待起來。 一行人從盤山公路下來,還要走部分山路才行,簡單休整過后,眾人帶上裝備出發(fā)。 領路的是警察,還有之前已經(jīng)來探過路的考古成員。 踏進幽深的山林,光線一下子就變得有些昏暗,周圍繁密的植物還有遮天蔽日的樹葉,恍若讓人置身于遠古森林。 細碎的陽光透過葉片之間的縫隙投落下來,無數(shù)塵埃飛舞,愈發(fā)顯得這里靜謐安寧。 松軟的土地上帶著一股獨有的腥味,還有綠植的芬芳,偶爾響起幾聲蟲鳴鳥叫,從環(huán)境植被來說,這片山頭的確風水不錯。 “墓穴大概就在東南那片位置,大概還有半個多小時的路程。” 章教授到底年級有些大了,比不上年輕人,此刻額頭已經(jīng)冒出細密的汗珠,呼吸也有些急促。 隊伍里有人擔心他的身體情況,有些關心問道:“教授你還好吧,要不要休息下?” 章教授擺了擺手,“放心,我還撐得住。” 這時,他眼角余光像是看到了什么,忽然停下了腳步。 考古隊還以為是他身體不舒服,“教授怎么了?” “伱們看這些痕跡,之前好像有人來過這里。” 眾人順著章教授的目光看了過去,果然發(fā)現(xiàn)了地面枯枝有被人為踩踏的印記,旁邊還有個淺淺的腳印。 “我記得這附近有幾個村落,也許是村民之前上山也說不準。” 另外幾個考古隊員也在旁邊點頭,“對,之前我上山的時候,就是村民領我過來的。” 如果是村民都還好,雖然這附近有墓,但除非是專業(yè)人士,否則根本無法確定墓穴具體位置。 但如果是盜墓賊的話,恐怕就有些難辦了。 一行人很快確定了墓穴的位置,開始準備挖掘工作,考古和盜墓不同,所以方式也會有所出入。 盜墓賊為了避免人察覺,會開小小的盜洞,但是考古隊可是正規(guī)機構,一切都是按照步驟流程而來。 所以他們下墓穴的位置,也會和盜洞大有差異,盜洞在偏西北的位置。 然而他們確定了墓穴之后,便從正下方進入,剛好和盜洞是在相反的方向,所以暫時還沒有發(fā)現(xiàn)盜洞的存在。 這次隊伍有不少人,加上警察之外,足足有二三十人,還帶了不少先進的工具還有裝備,很快墓口便被開拓出來。 整個墓還不確定具體有多大,所以考古隊打算采取一邊開拓,一邊探查的形式,這樣也是為了節(jié)約時間。 “教授咱們可以下墓了。” 聽到這個消息,章教授立馬起身,“好,咱們現(xiàn)在行動。” 在漢代,墓葬形制可以分為宮殿式、典型式、方形式、長方形式和其他樣式,眼前的就是一個宮殿式墓葬。 一般以廟宇的外形大小結構為基礎建造,分為正面和側(cè)面兩個部分,正面有兩個趕馬樓,側(cè)面有四個守護神樓,頂部有一個高大的靈堂,相當給人以莊嚴肅穆的感覺。 考古隊人下來之后,發(fā)現(xiàn)墓穴內(nèi)的陪葬品卻很少。 周圍墓畫上刻著的圖案具有豐富的神話色彩。 就說考古隊眼前看到的這副壁畫,三座大山云霧繚繞,仙鶴飛舞,隱約可見亭臺樓閣,而在岸上另外一邊,則是有不少人都在頂禮膜拜。 “這應該就是三座仙山——蓬萊、方丈、瀛洲。” 古籍曾有記載,“此三神山者,其傳在渤海中,去人不遠;患且至,則船風引而去。蓋嘗有至者,諸仙人及不死藥皆在焉” 除此之外,壁畫中還有一個方士打扮的人正在煉制丹藥,周圍還有不少人跪拜,應該是求藥的人。 不止如此,壁畫中還有人設下祭壇,甚至試圖呼風喚雨等等之類,看得出來這些都是方士。 墓畫上面大部分描繪的不是神仙,就是各種方士出沒,顯現(xiàn)出方士神奇的手段之能。 經(jīng)過多年已經(jīng)有些模糊,但是根據(jù)上面的圖案還有人物行為,不難猜測出他們在干什么。 墓室周圍有不少青銅器具還有瓷器,瓶瓶罐罐的,甚至還有一些奇怪的道具,應該都是容器之類的用途。 “看來這墓主也是個喜愛煉丹的,否則也不會收集這么多瓶瓶罐罐還有器具,甚至還作為陪葬品,帶到了墓當中。” 章教授點了點頭,“不錯,墓主正是東漢末年,著名方士——左慈。” 左慈,字元放,廬江人,自號烏角先生,東漢末年著名方士。 少居天柱山,研習煉丹之術,明五經(jīng),兼通星緯,明六甲,傳說能役使鬼神,坐致行廚,《后漢書》說他少有神道。 關于左慈的傳聞有許多。 如《太平御覽》引《真誥》記載:“漢建安中,左慈聞句曲山在金陵,通峨眉羅浮,故度較邪之。遂齋戒三月而登此山,乃得其門入。茅君授以三種神芝,宿啟功儀,曰:捧香仙女下衛(wèi)齋戒之人”。 而且左慈還是著名道教高人葛玄之師,留下了不少丹方古籍,還有不少心得,對后世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這個人的評論后世有褒有貶,但其晚年之際,曾經(jīng)告訴葛仙公說他要進霍山煉九轉(zhuǎn)丹,隨后不知所蹤。 有人說左慈老死山中,還有人說他被人追殺,更有甚者直接說他得道乘鶴而去,當然這些都是野史記載,真實性無從考究。 但不管怎么說,左慈此人對后世的影響還是挺大,但是關于后世的詳細記載并不多,而且有些夸大其實。 “看來左慈這個人本身都充滿了神幻色彩,難不成真的有什么本事?” 章教授笑著搖了搖頭,“其實并不是,當時方術盛行,但凡耍點小把戲,類似于戲法魔術之類,就容易糊弄過去。” “再加上當時交通信息又不發(fā)達,這就造成了信息之間的不通,傳來傳去很容易被人夸大。”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