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李知秋坐下,兩個跟隨的俠兒,知禮地退到了后面,平靜站著。 “李兄,逍遙那小家伙……” “出發之時,不知怎么搞的,我這小俠子,一下子染了風寒,便不帶他了。不瞞徐兄,他一直念叨著再來蜀州一趟,只可惜天公不作美?!? 徐牧笑了笑,讓近侍上茶。 在某次的軍議上,蜀州面臨困境,賈周曾大膽地提出,涼州勢大,不如先取暮云州。 但徐牧沒有同意。 并非是賈周的大略有問題,而是徐牧自個明白,他走的路,不同于常四郎,不同于董文,是一條收攏民心的路。 背刺曾經的盟友,天下萬民尊崇的俠兒軍,并非是好事情。 “聽說賈軍師——” 李知秋嘆了口氣,一時欲言又止。 賈周回蜀以后,基本的時間都會留在宮里,即便外出,也會坐在馬車上。前些的時候,徐牧征詢了賈周的建議,甚至辦了一輪假喪。 按著賈周自己的意思,難得的一次假死機會,自然要善用。 “天公不作美,致使風云變幻?!崩钪镅銎鹉橗?,看向徐牧。 僅眼神相對,徐牧便一下子明白,李知秋終歸要開口了。 暮云州退守北面,被滄州軍,以及諸多亂軍組成的十萬余人,逼得步步退守。若非是有處天險關隘,估摸著這時候,已經是打得如火如荼了。 三軍主將,敢在戰事之秋,入蜀州求援。可見,李知秋火燒眉毛,到了什么樣的程度。 徐牧曾和賈周,以及東方敬兩人,認真商議了一番。 東方敬說救,唇亡齒寒,不能讓涼州和暮云州,徹底將蜀州包圍。合圍之勢一成,蜀州的處境,只怕會更加危險。 而賈周說不救,道理更簡單。蜀州新興,救一次,便會有第二次,直至將整個蜀州,拖入新戰的泥潭。大軍出蜀,正合了涼州那邊的奸計。蜀州爭的是穩,而非是險。 徐牧陷入沉思。 兩位軍師各抒己見,真正的決定權,在他手上。 一場場的變局,將整個蜀州,直接推到了天下大勢之前。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