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袁熙匆匆跳下馬車,叫上麴義直往軍營而去,臨走時讓吳昭先自己回府。 吳昭愣在那里,在風中凌亂起來,說走就走了? 這位袁公子,做事每每出人意料,總是急匆匆的,仿佛時間永遠不夠用一樣。 她無奈之下,只得拉起轡頭,努力操縱著馬兒,往城守府邸返回。 走著走著,她發(fā)現(xiàn)了這城里的與眾不同之處。 這城里竟然沒有乞丐。 即使在繁華時的雒陽,這也是不可想象的。 她的疑惑中夾雜著好奇,便停下馬車,問了幾個路人,終于才弄明白,這北新城和別處的不同。 因為連年打仗,大部分糧食都是從城外運來,北新城中是禁止糧食買賣的,而是由城主府管制分配。 城外的農(nóng)田,這幾年倒是開墾了不少,但出于某種原因,現(xiàn)在也全部由城主府代管。 城內(nèi)會給沒人提供一份最基本的,但是難以果腹的口糧。 多余的糧食才會拿出來,根據(jù)居民所做的工作發(fā)放。 如果要吃飽,這些剩下的分量,便要努力做工掙來,如果拿到相對重要或危險的工作,如筑城,制作守城器物,各種工匠活,則會額外分配到糧食分量也會越多,足夠養(yǎng)活家人。 吳昭明白,這種分配看似簡單,其實勞心費力的事情不少,很容易被人詬病,屬于吃力不討好的。 當然也有好處,就是可以防止戰(zhàn)時囤積糧食倒賣,以及城內(nèi)的饑荒動蕩。 這位袁家二公子,貌似一舉一動都經(jīng)過了深思熟慮,和一般的士族子弟完全不同。 這讓吳昭越發(fā)好奇了。 趙云正帶著隊伍返回易京。 自公孫瓚在界橋被袁紹擊敗后,雖然市場派出部將反攻,但他自己卻躲在易京不出來了。 《三國志.公孫瓚傳》為圍塹十重,於塹里筑京,皆高五六丈,為樓其上;中塹為京,特高十丈,自居焉,積谷三百萬斛。瓚作鐵門,居樓上,屏去左右,婢妾侍側(cè),汲上文書。 他身邊都是婢妾侍奉,沒有男性,將士只能在外把守,公文還要讓婢妾用繩子從城下拽上來。 可見公孫瓚和其部屬已經(jīng)沒有什么直接接觸,但即便如此,還能抵擋住袁紹數(shù)次進攻,堪稱家業(yè)雄厚,不愧是有爭霸天下可能的人。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