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過去的阿維尼翁村是個安寧祥和的村莊,這從多年以后它留下的遺址就能看出。規(guī)模不大的村子約百來戶人家,圍繞著村中央的圓形廣場分散,彼此間的距離很寬裕,甚至到了空曠的地步,許是為了讓風來時能自由地馳騁于起伏的丘陵與山丘之上,而非在緊挨著的房屋墻壁間不斷碰壁,失卻了本來的自由。 因為這個緣故,村莊的規(guī)模不大,占據(jù)的面積卻頗為廣袤,從入口環(huán)繞著村莊邊緣,完整地游覽一圈,也需要至少一個時的時間。 為更好地利用本地的風力資源,這里的房屋大都建造在地勢較高的地方,彼此之間以碎石和鵝卵石鋪砌的鄉(xiāng)間道連通。每一間房就是一架風車,圓柱形的屋身用細長的方石筑砌,刷成粉白的顏色,但掩蓋不住表面多年被風吹打所留下的坑洼痕跡;屋頂則是木制的圓錐形,安裝著巨大的風車扇翼,遠遠望去,就像是一座座露的風車塔似的。 而它們也的確被本地人稱之為風車塔房,與城區(qū)內(nèi)的型風車不同,這種規(guī)格的風車不會被尋常的風推動,唯有勐烈且長年不息的洶涌狂風,才能推動那些木制的扇翼旋轉(zhuǎn)摩擦,發(fā)出沉重且高亢的鳴響。 因年久失修的緣故,風車村遺址中的大部分風車塔房都處于封閉維護狀態(tài),只有少數(shù)完好的房屋開放供游客參觀,若是平時自然免不得排隊等候,但林格等人無意中撞上個好時機,放眼望去也看不到幾個游客的身影,因此便得以隨意游覽,宛如獨享了這里的安寧與靜謐。 輕推古老的木門,在門軸嘎吱作響的咬合聲中,踏上其中一間風車塔房的地板,陳舊的木地板有斑駁的裂痕,角落里一塊木板因結構松動的緣故,微微翹起,深冬時的枯草從裂縫里探出頭來,彰顯著衰敗的朽意。或許春夏時它會煥發(fā)精神,用勃然的翠綠映照房內(nèi)的光線,然而現(xiàn)在不是時候,所以它只是沉默地垂下頭,仿佛與這古老時代的木地板擁有了同一種顏色。 入門便是待客的地方,擺著當?shù)仫L格的家具,很明顯有修復過的痕跡,過去阿維尼翁人會在此,用一杯熱氣騰騰的櫻草茶接待過往的旅客,當然,現(xiàn)在也行,只是需要付錢,而且必須在櫻草收獲的季節(jié),而林格一行人卻來晚了。 角落區(qū)域是廚房與用餐的地方,不起眼的墻根處,攀結著一張透明的蛛網(wǎng),卻不見其主饒身影。或許得等到下次景區(qū)的工作人員來打掃時,才會發(fā)現(xiàn)它的存在,并將其剝離出塵埃與碎砂的巖磚縫隙里。 這里看起來像是一間普通的民房。林格稍微掃了兩眼,沒發(fā)現(xiàn)什么有價值的線索,便原路退回,臨走時將門重新掩合,聽見門軸咬合的酸響,頗似風中精靈的哀鳴。他抬頭望去,在對面的山坡上,愛麗絲正帶著幾個伙伴,圍著另一間風車塔房,滴滴咕咕的不知道在討論些什么。 透過開啟的房門,隱約能看見巨大的石磨工具,以木制軸承與齒輪裝置連接著頂部固定的風車,通過風力的推動,便可帶動石磨的運轉(zhuǎn),碾磨谷物、壓滾毛呢、制作香料等。顯而易見,這是一間本地十分尋常可見的風車磨坊。 風車塔房是亞維翁地區(qū)的傳統(tǒng)建筑,對本地人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不僅是居住的場所,同時也是農(nóng)業(yè)和各種生產(chǎn)活動的主要地點。通常來,阿維尼翁的村民們至少會有一到兩間風車塔房作為私產(chǎn)。較富裕的村民可以將居住與生產(chǎn)用的塔房分開建筑,而不富裕的村民通常是二者合一的,風車磨坊對他們來,既是工作的地方,也是生活的地方。 在風車產(chǎn)業(yè)最為發(fā)達的那個時期,有的家族在風車塔房里生活了超過半個世紀之久,直到新城亞維翁建成,才宣告著阿維尼翁人與風同住的日子已經(jīng)結束。 風車、塔房、綠地、廣場、山丘、坡道、古井、欄桿、櫻草田地、隨處可見的夏櫻樹、還有遠方可以眺望的薩莉亞原野……這幅古典鄉(xiāng)村風格的圖景確實讓人心曠神怡,是個十分宜居的場所。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