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而今,他發現,新帝雖年幼,但聰慧異常。相比于少帝劉辯,劉協確實更適合做皇帝。董卓在這一點上,還是有眼光的。 王允贊道:“陛下圣明。臣愿為國舉賢,使眾正盈朝,壓制董賊之勢焰。” 劉協擊掌贊道:“有太仆相助,孤勢必能解天地倒懸之危,正朝堂逆施之禍,濟百姓流離之厄。” 聽到劉協的倚重之言,哪怕王允已年逾五旬,仍然有些飄飄然。 兩人繼續商議,擬定了聯絡大臣的姓名,以及后續舉才薦賢的標準。王允這才興奮離去。 看著王允離去的背影,劉協只希望他能如歷史上一樣,在扳倒董卓前不會失誤。 九月六日凌晨,劉協再次和王越一起習武。 王越對于劉協劍術進步之飛速,咋舌不已。他從未見過在劍術方面,天資如此聰慧之人,所以也樂意傾囊相授。 劉協亦非常尊重王越,習武之后,仍然和其一起吃飯。 席間,他聽取了王越在招募老兵和俠士方面的進展。雖然僅過一日,但已招收五十余人,由此可見他在軍中的人脈和關系。 劉協聞言大喜,經過商議,他決定將新招兵士安排在北宮外的邙山營,由王越擇將訓練,編入虎賁衛。 王越自是繼續忙著招兵,而劉協則沐浴后,再次前往司空府。 聽聞劉協再次登門,董卓亦是無奈。 自他進入洛陽后,除盧植在廢帝一事上讓其難堪外,劉協是唯二悖逆其意之人。然盧植未能阻止他,而劉協卻阻止了他。 李儒在旁勸道:“幼帝三訪司空,若再不見,恐遭眾臣非議啊!況且,儒知司空欲嫁孫女于幼帝,若繼續僵持,亦恐不妥。再者,儒聽聞幼帝昨日去了呂府,和中郎將之女見面,若是幼帝和中郎將結親,則置司空于何地!”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