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在恩斯特看來,農業(yè)地區(qū)在工業(yè)化時代,天然就是緩沖地帶,即可以涵養(yǎng)人口,保證邊境安全,又可以在爆發(fā)戰(zhàn)爭時不至于太心疼,畢竟和摧毀一片工業(yè)區(qū)相比,炸一片農田明顯不痛不癢(參考東北,烏克蘭),而且農田后續(xù)處理的好,能很快恢復生產。
當然,這是相對于大國而言,對那些國土面積狹小,土地資源直接威脅到其生存的國家,周圍但凡有塊地也要想方設法搶過來(參考以色列)。
東非殖民地如果被看做一個國家,其面積達到了二百萬平方公里,放在任何時代都不算一個小國。
而為了保證東非殖民地的安全,移民優(yōu)先考慮邊境區(qū)域,對于本來人口相對稀少的東非來說很符合實際情況。
東非目前邊境地區(qū)除了靠近索馬里附近,基本都是好地塊,南邊的魯伏馬河流域,馬拉維湖沿岸,西邊的索倫湖(坦噶尼喀湖)沿岸,米通巴山脈,西北的腓特烈(艾伯特)湖,北面的奧莫河流域,都是水源充足的好地方。
同時加大邊境地區(qū)移民數量,還可以對周圍土著起到隔離作用。
問如何解決前世法國變黑的問題,再恩斯特看來,那就是能生,如果法國本土人真能生,那就不是法國變黑,而是法國殖民地(西非,北非)變白的問題了。
這個時代的移民,尤其是東非殖民地的移民,以農民為主,生育率是最高的群體。
把他們分在邊境,未來這些人口過剩后四溢,不管向內還是向外,對東非都沒有壞處。
從前世經驗來看,熱帶農業(yè)最容易走的歧途之一,就是為了經濟利益,盲目種植經濟作物,最后導致糧食自主權喪失。
所以,恩斯特在東非,一直堅守糧食作物種植為主的底線,不然像前世德屬東非那樣在東非全建上種植園,東非殖民地單靠種植園就能盈利。
恩斯特用來保證東非糧食安全的一個重要舉措就是什么東西都種一些,單一的農作物種植,很容易遭受重大損失,比如愛爾蘭大饑荒就是由于土豆真菌引發(fā)的。
現在東非殖民地,基本上能種植的主糧,除了大麥等適合寒帶種植的作物基本上都有。
在1869年,東非要繼續(xù)推動多種主糧作物的種植,同時繼續(xù)擴大東非經濟作物引進。
經濟作物引進,在這個時代可以說并不是很容易,比如茶葉這種原本都被原產國管控的作物。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