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種師道一聽就明白了,蜀中之地盛產糧食,如今爭霸天下之心已定,取巴蜀軍糧為自己所用正是解決困擾華夏軍缺糧只根本。雖然現在還沒有借口攻打四川的借口,但凡事預則立,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如今以采購糧食為名秘密探查入川之路也是妙計。
種師道隨即對折再興道:“沈柏景家族在成都府有1000傾良田,現在賣給了錦衣衛,這錦衣衛是我的私軍,這良田也就成了咱們自己產業。你南下入川一邊督促佃戶們種田,一邊囤積糧食。另外如今逃到此地的河東難民甚多,你可挑選一些人馬同去,沿著這條路探查。看看哪里需要疏通河道、哪里需要避讓險灘暗礁,寫一份詳細的文書給我,我根據文書讓錢良疏通這條商路。”
折再興一聽大喜道:“多謝爺爺安排,我這就去選人。天豪能跟我同去嗎?”
種師道笑道:“你們兩個弟兄倒是孟不離焦,是一對好兄弟,同去吧。”
折再興雖然聽不懂“孟不離焦”是什么意思,總是明白種師道讓自己走了,在他心里捉摸著只要離折賽花遠些就好,因此聞聽此言非常高興,辭別了種師道和折賽花后,歡天喜地的走了。
折再興從難民中選擇了300多能夠操舟駕船之人南下探路去了,可是西北缺糧的窘境還是沒有好轉。早期逃到河東府的難民已經安排道各個農場了,原來農場的苦力們已經干滿了五年,他們有的成了有技術的工匠繼續在農場當小頭目,有的成為了自由民做自己的營生,有的干脆去西方剛剛征服的土地上尋找新的生活方式,整個社會在有條不紊的運轉,要不是缺糧這在古代就是一個欣欣向榮的盛世。
在這個社會中每個人都對未來的盛世充滿信心,因為華夏軍的蒸蒸日上是他們看在眼里的。缺糧每個人都認為是暫時的,因為現在華夏軍的控制的土地廣大,有些地方土地還是非常肥沃的,只要有土地就會有糧食,何況還有產量驚人的白薯。每個人都相信只要經過這個夏天,到了秋收的時候,一切就都解決了。
但是種師道清楚如果金軍不南下也許會是這樣,但是自己多了百萬人,再加上長途征戰8000里,導致糧食的大量消耗。但是金軍則更是缺糧,這河東路有二百萬人口,除了太原府的10萬百姓外,其他地區幾乎全被破壞了,百姓被金國擄掠走的只怕也有二三十萬之眾,華夏軍缺糧,金軍更加缺糧。現在華夏軍控制的地區還有白薯可以供難民充饑,那些在金地的難民呢?他們要想解決饑餓的問題只怕只有去搶了。
到哪里去搶,不用說也是可以猜到的,肯定是南下劫掠。至于什么時候劫掠,多大規模種師道猜不出來,不過他感覺不會太久。因此他判斷戰火很快就重新燃起,能不能等到秋后都難說。即便面對隨時爆發的戰爭,種師道也不敢擴大華夏軍的規模,因為可是如今的糧食真的很是急缺,如果在擴大軍隊規模軍糧就要供應不上了,總不能讓將士們啃著白薯作戰吧。
種師道數次召集軍機處和種世義一起開會,就是要解決糧食的問題。平時負責軍糧采辦的種世義也是沒有辦法,現在中原剛剛經歷大亂,也是到處缺糧。新登基的欽宗皇帝上任之后就要重修皇家園林“艮岳”到處征糧加稅,弄得百姓怨氣沖天。在鎮江的道君太上皇,也是不斷的發號施令,讓各地將糧食、稅銀押解道鎮江,道君太上皇號稱要編練御林新軍,驅除金寇,收復幽云十六州。其實道君皇帝說這個話無人相信,他自己都不信。不過他編練御林新軍回到東京重新掌權倒是有可能的。
種師道等人被糧食問題弄得焦頭爛額的時候,突然傳來了一個好消息,就是種世龍從包頭回來了。種世龍這次在北海邊建立了北平城,又率先到達了北俱蘆洲,種師道封他為平北侯,在華夏軍中爵位僅次于折可求的平東侯(此時種師中已死)。種世龍還是種家子弟中第一個封侯的,因此一時之間風光無量。
種世龍在包頭開辟了近10萬畝地,這10萬畝地看起來不小,但是實際上在宋代100畝地才是1傾,這10萬畝地只有1000傾而已,還沒有沈柏景家族獻給種師道的地多。
包頭在白達番,屬于苦寒之地,在當時只能種高粱和白薯,好在哪里的牛羊多,大糞肥不少,再加上那里的配軍囚犯使用成本低廉,所以有了不少的存糧。原本包頭的高粱賣給牧民喂馬,白薯可以釀酒,種世龍想從延安府找幾個釀酒師傅釀造“蓮花白”,這要是買到草原各個部落去,那都是大利。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