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王守仁一聽,眼中充滿著贊嘆,“主公能有此慮,實在是雄主之為!欲得天下,必須先得人才。雖然如今主公帳下文臣武將有很多,但卻不足以與天下相爭,屬下這就去寫一紙招賢令,曉諭各郡縣。” 吳立仁看出來王守仁的興奮,他的熱情,比自己還要高漲,吳立仁頒發(fā)招賢令是想著那幾個隨機出世的星號猛人,雖然系統(tǒng)說會有一個來投自己,但是就這樣干等著也不是辦法,那不是浪費人才嗎?如果發(fā)招賢令,說不定還能招一個送一個,每想到這,吳立仁就無比的開心。 吳立仁坐下剛YY了一會,只見王守仁就捧著一紙文書走了過來,吳立仁有些困惑:難道我剛剛睡著了?王守仁怎么會如此快就完成了? “陽明何以如此神速?” 王守仁呵呵一笑,“主公見笑了,此招賢令,吾已思之再三,恰逢主公問起,便寫了下來。” 吳立仁這才知道,這些事情其實王守仁一直都是在考慮,和自己簡單的想法不同,王守仁可以說是事無巨細(xì),都幫自己考慮了下來,幸虧自己能召喚人才,不然王守仁一定會真的嘔心瀝血。 吳立仁拿起王守仁擬好的招賢令,念了起來:“昔聞秦有孝公,招賢天下,以得衛(wèi)鞅,故成始皇之帝;漢有高祖,求賢四海,始有三杰,興漢至今。方今天下,漢室傾頹,逆賊橫生。吾上承帝命,掃逆伐亂,用人之時,特求四方。士以賢論,人以才分,或求于微末,或起于卑賤……” “但有所能,盡可為用,同心戮力,以安天下。未免滄海遺珠之憾,特此布告天下,咸使聞之。” 在曲阿縣外,一群人圍著一張布告,有人從前到后念了出來,大家都議論紛紛,有人興高采烈,有人緊鎖眉頭。 其中有個年輕人,看完之后,點了點頭,輕輕一笑道:“吳公之志不小,實為一時明主。” 另一人拊掌而笑,“公莫非有意相投乎?” “大爭之世,孰難預(yù)料,今故友相招,安肯背之?” “公瑾之才,可比張、韓,若傾心以助伯符,大事必成!” “子敬休要夸我!子敬之才與我難分上下,為避亂從東城逃離,何不去投吳銘?” 此二人正是周瑜和魯肅,魯肅原為東城之人,郭侃大軍占了東城之后,魯肅就舉家遷往吳郡,來投周瑜,兩人一起在江東各郡游歷,縱論天下大勢。 “公瑾之言,折煞肅也!肅困極來投公瑾,公瑾若去投伯符,肅安肯從他人,與公瑾為敵,肅愿相隨,同輔伯符,共成大業(yè)。”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