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長假晃一下就過去了,很快地,半期也會過去。前一段時間,班里的學生實在是太浮了,太浮了,以至于在階段性的測驗評比時都需要蒙面遮羞。悶頭的“一棍”敲下來,倒也不能算什么壞事,至少能讓所有人清醒一段時間了。
比天氣更讓人心生寒意的是接下來的安排,純粹的籌備什么事倒還好,最難的是要經手收錢,什么都要錢,什么錢都要經手,事情一旦扯上利益,目的就不再單純。事本不難做的,錢卻很難收,錢不好收就展不開后續,也就轉變為事難做了。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這個世界開始變得不容許普通人過得輕松一點,凡有閑下來無事的,皆要冠以懈怠、懶惰之罪。凡是當歇不歇而超負荷勞作者,皆要樹作榜樣以供效仿。
下到舉國上下的學生,中到以教師為代表的三教九流之末者,上及干事、領導,總之誰也別閑著,就對了。一切行動的內驅力都被定義為謀求行事的意義,沒被規范為有意義的事若有人做了,他將為人不齒。
曾幾何時,人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作的意義是為創造價值,息的意義是為了養足精神從而能持續更好地作。而如今,作確還是有意義的,多作便有更大的意義,且還要彰顯美好品德;而息就不同了,息似乎是毫無意義的,誰要得空休息了,那定然是在偉大的事業上有所懈怠,若是因歇息而比不過別人了,似乎要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反復鞭笞的。當然,這類情況只限于普通人,因為規則總是為富人牟利益,為權貴行便宜,卻又為普通人量身定制的。
上一個時代,魯迅先生以他深邃的眼睛洞穿了太多的真相,又用那入木三分的文字寫出振聾發聵的言論,昔人已矣,如那般擲地有聲的吶喊也少了。難道真的沒有內心清明之人了嗎?確沒有嗎?也不是!只是眾人習慣了隨波逐流,甚至浸沒在時代的浪潮里,亦有看透世事而活得清醒的人在,但他們窺得這無力改變的時勢后多選擇了獨善其身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