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工會工作最好干,和最難干的緣由。你成天吹拉彈唱,慰問鼓掌,保證沒有人說你不會干工會,那樣能給職工解決什么問題。要想給工人維權和做些好事實事,可能很難干。
因為你不能獨立工作。怎么解決這個矛盾,按《工會法》的要求,反映出中國特色的工會呢?我就想能不能寫部關于工會方面的小說呢?較為真實地記載下改革開放初期工會工作的艱辛與無奈,給后人一個交待。那時又逢頒布新《工會法》,我參加了SD省新泰市總工會舉辦的學習班,又有了想宣傳新《工會法》的想法。
2003年我行工會創總行“職工之家”,需要增加圖書,當時我就想買些工會小說類的書,可惜我費勁不小沒有找到,更加堅定了寫部工會小說的決心,這種愿望不時敲打著我的心靈,讓我寢食不安。于是我就開始搜集這方面的材料。
我寫小說很注重政治性、故事性和人本性。可是工會工作太雜太多,很難構成故事,怎么也找不到切入點。沒有故事只有個干巴巴的說教,誰看。沒有人看還能起到宣傳中國特色工會的目的?所以一直沒有動筆。
后來我想到了關停企業,于是我就走進了他們的家屬區,經常去那個地方的快餐店吃飯,我一個人炒個菜要瓶啤酒,慢騰騰地喝著……
在那里我找到了故事原形,知道了他們對“假農藥”的感謝……
在那里我知道了,下崗工人對工作的渴望,就像小說中的“劉麗芝”說的那樣,有工作干不給錢也行,那可是有家啊。他們更渴望有個帶頭人讓他們有工作干……這時我提到了工會,他們說除了救濟,工會就再了沒有實際意義了。
所以小說中一些故事都是在那里聽到的,也都是有原形的。
在新《工會法》學習班上我遇到了某紡織廠的戰友李主席,我說了想寫小說的事,他說他的前任是個女的,因為一心想干好工會工作,忽視了家庭讓丈夫出了軌,于是就有了小說中的章曉明和丈夫離婚的事情。
直到這時我心中豁然開朗起來,我就以戰友的前任為原形塑造了“章曉明”這個人物。就有了工會主席帶領下崗工人再就業和幫助困難企業走出困境這個框架。至此終于有了突破。
有了這些素材以后,2004年7月就開始動筆了。動筆后我才知道,自己給自己出了道難題。如何將一個波瀾不驚的題材寫得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引人入勝愛不釋手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寫工會主席章曉明,這一主線要求的就是政治素質高政策性強。雖然主旋律和暢銷是不矛盾的,可是如何做到這一點是非常困難的。
從那時起,我每完成一稿,都要征求一些下崗工人和地方上的工會人員的意見,他們有市(縣)總工會的部長,但大多數是企業的工會主席。他們都給我提出了一些寶貴意見,經過八年艱苦卓絕的“抗戰”,才讓這部小說得以問世。在這里對他們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謝!
小說完成后,我就決定要找《中國工人出版社》出版,在此期間托了不少人,費了不少周折,可始終沒有取得聯系。這時有人要幫我出書,我的要求很堅決,除《中國工人出版社》外絕不出版。2012年4月,我抱著試一試的想法坐“動車”北上京城去尋找《中國工人出版社》。
讓我非常意外的是見到了資深責編王學良副社長。他非常熱情地接待了我,并詢問了一些關于創作小說的經歷和找《中國工人出版社》的事。我是個當過兵的人,說話直來直去,就把我的創作經歷和找《中國工人出版社》的想法與周折和盤托出,他聽后還表揚了我一番。
我從BJ后回來就把這事放在了一旁,人家王社長的熱情認真怕是處于禮節而已。因為以前我曾有過這樣的經歷,我這種名不見經傳的人能真會引起人家重視,小說怕是又在人家的案頭睡覺而已,所以只等三個月后的無字退稿了。讓我沒有想到的是王社長慧眼視珠,不到一個月就來電話和我聯系出書的事,激動的我幾天不平靜,沒有想到我執著終于得到了回報,不過直到現在我都認為是在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