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這也就是所謂的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雖然朝堂上,那些文武百官對李世民此舉并未反對,但具體如何做,那可商榷的地方就多了。 而李世民對此也不在意,他的目的達到了就行。 再說了,真要是當朝仆射親自去送這么一塊匾,估計李世民得罵人。 沒這么抬舉商人的。 不過這會兒,王德全卻是震驚了。 什么情況啊這是? 賣個手套還賣出一塊匾來了? 做了這么多年生意,他何時遇到過這種情況? 但轉念一想,他懂了,真的懂了。 這一定是公子背后的隴西李氏出力了! 但不管怎么說,做這么多年生意,這種事兒他依然是大姑娘上花轎,頭一回。 迷迷糊糊的接了匾額,在衙役和伙計的配合下,終于將這匾給掛了上去。 直到這時,看著牌匾上利國利民四個大字,王德全仍然覺得不真實。 “恭喜掌柜的,長安城商人無數,但得朝廷賜匾的,貴店可是獨一份。日后,貴店定當是生意興隆,財源廣進。” 在長安城當差的,就沒一個是白給的。 王德全一聽這話,連忙拱手致謝,同時又從袖籠里掏出了一些銅子,塞進衙役的手中:“大冬天的,辛苦幾位跑一趟了,拿去給兄弟們買壺酒喝喝。” 衙役笑得見牙不見眼,手里不著痕跡地掂了掂,少說得有四五十文,當即就笑道:“對了,我家大人讓我轉告掌柜的,生意人重利而忘義是本性,但切莫見利忘義,告辭。” 說完,衙役拱手離去。 留著獨在原地的王德全一臉的茫然。 想必,這最后一句話才是最重要的吧? 王德全這般想。 若不是自己掏了那幾十文銅子,這衙役未必就會據實相告。 估摸著這長安令和他們公子有些淵源,這是在借此敲打他們。 但他哪里知道,這句話,其實是李二交代下來的。 衙役也會錯了意,若是他真因為沒有拿到賞錢而刻意隱瞞了這句話,估摸著他的下場也不會太好。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