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意識到這個問題后,飛翼航運公司也曾轉變思路,嘗試培育鐵蛹蠶的咬合能力。 可是,蠶類寵獸的嘴巴就那么大點,想用培養犬類、大額甲蟲類寵獸的方式培育它們,同樣很難奏效。 進食鐵樹的鐵蛹蠶分支,也是經歷了無數歲月才進化出的一個特殊種族。 飛翼航運公司為此耗費了十幾年的功夫,投入了無數資金,但蟲絲質量的提升微乎其微。 在接連的失敗面前,他們也才用過一些較為極端的手法,比如直接向鐵蛹蠶體內注射能夠提升蟲絲強度的物質。 這種辦法曾經短暫奏效過,只可惜成本頗高,那一批鐵蛹蠶產出的蟲絲還不夠進行一次飛艇修補,而且化繭時還出現了高比例的死繭問題。 這意味著,強行培育的鐵蛹蠶大概率無法順利破繭,因此也很難進行繁育。 如果沒有直接的二代繁殖產出,每一代都采取注射的辦法進行培育,結合一艘飛艇所需的巨大用量,那成本就要突破天際了。 最后,這種賠本買賣便被徹底叫停了。 而織蟲面臨的問題,其實跟鐵蛹蠶基本相同。 它們用粘液制成的外殼雖然是重要的防護手段,但卻沒法根據身體的成長改變大小。 而且,用粘液、樹枝、其他生物的皮毛鱗甲等生物材料制成的外殼,多多少少會面臨變質發霉。 當外殼太小或者變質的時候,織蟲會用嘴在殼上咬開一個缺口,脫身以后,再用粘液重新制造一個新的外殼。 所以,織蟲的粘液也并不會奔著超強的粘合性發展。 但這與航空飛行器“一次粘合需要盡可能保持多年穩定”的需求背道而馳。 如果強行培育它們的粘液粘性,就會出現外殼無法脫落,成長過程中出現被憋死在外殼中,或者是外殼霉變被感染致死的情況。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