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島津義宏派去順天探聽消息的裨將回報(bào)說:現(xiàn)在虜船堵塞海口,小西不得撤兵。聽罷,島津便與立花宗茂商量,最后決定先派使者前去蔚山,請加藤清正參與出兵救援。 加藤收到了兩人的請求,很爽快的答應(yīng)下來。 但到了第二天,加藤清正并沒按照約定前往,而是直接放棄蔚山,撤兵釜山浦。與此同時,西生浦的黑田長政,及竹島和昌原的鍋島直茂父子,也遵從五大老的指示,焚了倭城,撤兵至釜山浦。 島津義宏聽說了加藤的行為,不禁破口大罵,但罵完之后,到底救不救小西這問題依然擺在眼前。他再次聚集部下,商量是否還要去救小西行長。 “應(yīng)當(dāng)赴援,解其圍困,如果舍棄五位大名,島津家在泗川取得的勝利就會被抹殺。” 眾人點(diǎn)頭以為是,島津再與立花宗茂商量:“如果舍棄了順天的五位大名,那將會是國家的巨大恥辱,而今唯有死戰(zhàn)解圍,我等須下定此決心。” 立花宗茂沒說什么,隨后與高橋統(tǒng)增、筑紫廣門、小早川秀包、寺澤正成連同島津合兵,準(zhǔn)備開赴順天。 小西行長派出的八個送信人,其中有一人正好被陳璘捕獲,從其身上搜出密信。信上得知,小西準(zhǔn)備聯(lián)絡(luò)其他幾地的倭賊在十八日夜,從東、西兩方夾擊陳璘水師。 另外,又從他處得知泗川、巨濟(jì)島、閑山島的各個倭將湊齊了約七百艘艦船,正開赴順天救援。 “這場戰(zhàn)……”陳璘知曉倭軍動向后,暗暗尋思——恐怕不只是救援那么簡單吧?大批援軍,與倭城的小西行長來個東西呼應(yīng),先夾擊他海上聯(lián)軍于獐島,殲滅水師后,進(jìn)一步殲滅劉綎所率的陸軍,這恐怕才是救援的最終目的。 什么兩千個人頭,陳璘立馬拋諸腦后,他立即找來李舜臣商議:“我方勢單力薄,如送羊喂虎,不可坐以待斃,不如直搗露梁,還可迅雷不及掩耳。”眼下這場海戰(zhàn)贏了,那就是妥妥的頭功,還要什么人頭? 李舜臣也正有此意,他深諳此處地理,露梁海峽就在蓮臺山和南海島之間,一處狹長的水道,可謂咽喉之地。海峽西面小島眾多,地勢險(xiǎn)要,也是從順天通往對馬島的海上捷徑。若要奇襲,此處正是最佳地點(diǎn)。 兩人商定,為避免被夾擊,水軍果斷放棄扼守順天倭城的咽喉—獐島駐地,而將水師分為左右兩協(xié),陳璘水師進(jìn)屯于海峽西北的昆陽竹島;李舜臣水師駐兵于海峽西南的觀音浦,兩軍南北呼應(yīng)。 一切布置就緒,只等島津義宏的援軍穿過海峽,給其致命一擊。 十八日晚,陳璘于竹島,站在船舷上,南向而立。他望了一眼一片混沌的海峽對岸,又抬頭仰望浩繁的星空,不禁眉頭緊鎖。 很快他回到船艙,與李舜臣手書一封,信中說:“吾夜觀乾象,晝查人事,東方將星將病矣。公之禍不遠(yuǎn)!公豈不知耶?何不用武侯之禳法乎!” 李舜臣接信,想了片刻,淡然一笑,然后鋪紙研墨,附上回信:“吾忠不及武侯,德不及武侯,才不及武侯。此三件事,皆不及武侯,而雖用武侯之法,天何應(yīng)哉!” 陳璘接到回信,見李舜臣固執(zhí)己見,又回信勸道:“祈禳之事,古有行之者,惟子圖之……”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