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畢竟現在距離華夏航空兵部隊上一次實戰擊落目標已經過去了將近30年,可以說是破紀錄的首開戰果,而他本人竟然意外地在這個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目前的火控雷達基本都使用了多普勒效應來探測目標,這是一種速度跟蹤系統,而速度波門拖引干擾可以給雷達一個錯誤的速度信息,讓雷達跟蹤到一個假目標,而跟蹤狀態的雷達視野很窄,自然幾秒鐘內就會脫鎖。” 這一次他的解釋倒是言簡意賅。 “米格25那時候就有這種能力了?” 少將有些意外于這個聽上去有點復雜的東西竟然會出現在一架60年代設計的截擊機身上。 這個問題確實命中了一個盲區,在這個大家都在忙著慶祝的時候,確實容易漏掉這種細節。 所以對面的郭林也猶豫了一下: “我想……應該是沒有的,雖然相關理論出現的時間并不晚,但60年代那會,脈沖多普勒雷達還沒有廣泛使用,似乎沒有這方面的需求,而且電子工程水平也不支持?!? 此時他也意識到了問題所在。 “難道空域里面還有另外一架電子戰飛機?” 如此不著調的猜測讓領隊有些無語。 他擺了擺手正要說點什么,就看到一名穿著巴空軍中尉制服的華夏軍官小跑了過來: “報告,獅鷲那邊報告說,目標被擊落之前有意控制了速度和高度,所以對方飛行員已經跳傘,飛機在墜落過程中也總體上保存的比較完整?!? 聽到這句話,正在聊著電磁干擾問題的兩個人幾乎同時眼前一亮。 照理來說,2.2倍音速下被空空導彈命中,飛機會在高空直接解體,產生的碎片大概會落在方圓成千上萬平方公里的范圍內。 再加上附近又是地形復雜、人跡罕至的山區,以巴陸軍的組織能力來說,想完整地搜索到殘骸根本不可能。 而且讓太多閑雜人等參與到里面來還有可能走漏消息。 但如果目標是作為一個整體而墜毀的話,就算落地之后摔成碎片,那濺落范圍也總歸是有限的,所需要的人力和物力都要少很多。 少將整了整身上有些不太合身的軍服,很快做出了決斷: “這件事情不能耽擱,你馬上把情況通知巴方,讓他們派一支可靠的空降兵部隊,還有直升機過來,注意一定不要走漏風聲,尤其是不要讓他們的三軍情報局知道?!? “另外,如果找到跳傘的飛行員,也千萬不要公開。” “那國內……” “國內我會上報,但現在情況緊急,拖下去的話可能徒增變數,只能先斬后奏了。” 聽到這句斬釘截鐵的回答,中尉一愣,然后立正并敬了個禮: “是!”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