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可是這才過了……十天?” 王曉模看向旁邊的日歷本: “不對,九天半的功夫,這報告里面怎么連數據都這么詳細?我以前也跟航空工業總公司的人合作過,從來沒有過這么快的。” “遠了不說,就去年年初,改713號電子設備試驗機的時候,光是吹個風洞就等了一個月時間,這還是我找丁主任催了很多次之后拿出來的效率。” 因此,看著面前一臉“不是你在誆我就是他們在誆我”表情的老院士,常浩南覺得自己有必要替29基地那些素未謀面的前同事(也是未來同事)們解釋一下: “王院士,是這樣,如果是給一個新型號飛機做完整的風洞測試,那確實需要幾個月甚至幾年時間,就算像是713號機那種修改幅度不大的型號,一個月也很正常。” “但咱們現在畢竟只是個論證,并且因為有我的計算數據做支撐,那邊也可以更加精確地選擇風洞測試條件,而不需要像過去那樣在很大的范圍內慢慢逼近,以前做100個小時風洞,里面可能有90個小時都是在進行調試,現在可能只需要10個小時調試就行,效率自然也就高了。” 剛剛二人提到的713號驗證機,是一架由運7改進而來的、隸屬于電科38所的設備驗證平臺。 從名氣上講,它遠不及后來給殲10和殲11進行過多次雷達設備驗證的079號運8驗證平臺,更不如后來給殲20做驗證的769號圖204驗證平臺,但卻是華夏在這一領域的開端。 實際上,常浩南今天過來,除了把論證報告交給王曉模之外,還有一個目的就是要借用這架飛機。 而且是要插隊用! “原來是這樣?” 深知隔行如隔山的王曉模雖然覺得有點神奇,倒也沒有繼續追問下去。 但他旋即就意識到了一個問題。 虧了! “等等,那照你這么說,原來100個小時的風洞,現在20個小時就能吹完,那咱們之前簽的合同里面,設備費和工時費那部分是不是……” 這種問題常浩南自然不可能松口: “王院士,電科集團您這邊家大業大,肯定不會在乎這十幾萬塊錢不是……” 一方面合同都簽了肯定沒有變卦的道理,另一方面,電科集團的預付款都已經被參與工作的幾個單位和個人給分了。 不過王曉模也沒真的想過能把錢要回來,跟常浩南打趣幾句之后,就把注意力放到了手中的報告上: “文筆很嫻熟嘛,不像是第一次寫啊……” “過獎過獎,以前看得多,自己動筆的時候也就上手快一些……”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