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蔡邕眼睛一亮,忙問道:
“你這三策合一,我聽著就覺得好,就是不知道怎么個三策合一。”
諸葛珪笑了,道:
“那我就說說。你看,這第一策堅壁清野,實際上是取以拖待變,可為最下策。而第二策西征中原,實際上是取以攻代守,積極進取。最后這第三策,便是走為上計。那何不如融合在一起,即先出兵奉高以北諸縣,在這里建立防線,阻擊北面之敵。事不濟在逐漸后撤到奉高,再以奉高堅守。同時再遣一只精干小隊,人不需多,先在東來摸清情況,然后再看后。”
蔡邕一拍大腿,喜悅之情露于顏表,他就知道找這諸葛珪是對的。此人果然不是尋常腐朽,是真有才質的。
然后蔡邕哪還坐得住,立馬就和胡母班和諸葛珪二人道別,就去尋張沖去了。
這會張沖依然在和何夔商議著,見蔡邕進來,張沖忙迎他入座,對蔡邕,張沖一直是尊敬有加,此人有高名,尚能與民同甘;知世故,但依然能赤子之心。這樣的前輩,張沖再多的尊敬都是不嫌多的。
除了本身品行高潔之外,蔡邕的才華也是冠絕天下,甚至何夔說蔡師的學識上的造詣在整個本朝近二百年的時間內,也就是班固、張衡、崔瑗能比。直把蔡邕說得是百年難遇之大才。
雖然話說得大了,但張沖覺得一點沒有夸張。就他接觸下來,此翁也就是在軍事兵法上不通,其他的,舉凡碑誄、辭章、史志等,靡不精通;還工書擅畫、精于音律,兼及天文律歷、陰陽讖緯術數等,無不博洽。是真正的通才,大才。
而且他這個通,不是什么淺涉,而是每一項都達到了此世最高。比如音樂,有次他去郡守府,就聽到這老翁彈琴。張沖雖然不會音樂,但畢竟在后世不知道聽了多少歌,好聽不好聽他還是能把握的,雖然聽了老翁的琴,沒孔老夫子那種余音繞梁,三日不知肉味的感慨,但當時張沖心情好了一天。
但對張沖來說,最看重蔡邕的不是什么文章、音樂,而是他對本朝人事的熟稔。這老翁他精通本朝典故,這多厲害了。
這是度滿私下和張沖說的,度滿這半年一直留駐在泰山,那時候聽了蔡邕入幕,專門寫了一封信,言及蔡邕曾經參與編修國史《漢記》。
這是本朝第一國家性的編史大業。自明帝時班固等人在蘭臺奉旨編修《世祖本紀》起,此后一百多年,四次增編,連編著地點都搬到南宮東觀。而在本代,就是蔡邕和當時的名儒馬日磾、楊彪、盧植、韓說一起增補的。可以說,在此代人物中沒有幾個比蔡邕更懂本朝典故歷史了。
這項才能對張沖來說可謂重中之重,他雖然對歷史很有研究,但對此世的歷史也只停留在一些普及度稍微高的人和事上,在這方面肯定是不如東漢活歷史的蔡邕來的了解的。有了他,張沖就對此世的上層人物,他們的社會關系、性格、家族網絡,才有更清晰的認識,真正做到知己知彼。
此外蔡邕自己就是這上層中的一員,他和汝南袁氏是姻親,和冀州崔氏是世交、與弘農楊氏是同志,與皇甫規、陳求等反宦官名臣都關系密切。可以說,如果等蔡邕加入泰山軍的消息傳遍天下,相信在世家圈無疑會掀起一場大風暴。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