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三章:宣戰-《犁漢》
第(3/3)頁
此刻,張小爹聽著李虎的話,看了看李虎,復而展顏一笑:
“是的,我家二子是黃天使者,是天人化身,本就當如此。”
說完,他轉頭往總糧臺走。
后面,李虎諂媚的叫了聲:
“小爹,記得我飛龍軍的干豆啊!”
張小爹揮了揮手,表示知道了。
……
大軍之本在于糧草輜重。
可以說,軍中什么部門最重要的話,那就一定是張小爹管理的總糧臺,此臺負責供應全軍七萬名吏士,一萬匹戰馬,十二萬名壯夫。人吃馬嚼,日費巨萬。
一些沒有軍事常識的人,總認為軍隊的后勤補給并不困難,好像用“因糧于敵”四個字就能解決一切。
但實際上,在大規模的戰事中,除了在少數受歡迎的地區,軍隊是很難在當地獲得足夠的資源補給的。
這里面的原因并不復雜,因為人是有腳的,軍隊要是在地方上搜刮,他們會將余糧埋起來然后帶著口糧逃跑。而且縱然是抓住了也是沒什么用,因為一個地區的余糧總量都可能無法維持大軍十幾天的耗費。
所以,真正能支持大軍的只有從穩定的后方運輸糧草或者有一處永備糧倉來供應大軍。
而恰恰美的是,泰山軍這兩種都有。
此時在張旦撫鎮河內后,從鄴城發送而來的河北糧就一直源源不斷的輸送到邙山做儲備。
再加上原先漢室積攢在太倉的粟米,可以說泰山軍供應這樣的戰事毫無憂慮。
那些袁紹軍中的智謀之士再如何多智如妖,他們都不會知道河北在泰山軍的治理下已經發展到了什么程度。
可以說,一年分田,二年豐收,三年大熟。
正是靠著均分田,薄徭役,興水利,重農桑,在各種農業技術的幫助下,冀州迎來了史無前例的大發展。
也是如此,才能供應得了張沖在外征戰年余而士無饑色。
如許攸這些人只看出了泰山軍久兵在外必然師老兵疲,卻看不到泰山軍能達成這樣的出戰強度又是意味著什么。
張小爹從中軍開完會回來,十四個軍的倉曹長早就在他的大營里等候了,這些人每一個都要負責一個軍的軍需供給,哪個軍后勤出了事,就砍哪個人的頭。
而這場大雨可不是只有謝弼那一個軍有后勤問題,這十四個軍大大小小都出現了短缺和損耗,所以急需總糧臺這里調撥。
實際上張小爹的精力和能力都不足以承擔軍需的重任。
因為供應這等規模的軍需所要涉及的調度和數學能力遠不是張小爹這個文盲能明白的,不過張沖依舊還是委任他為總糧道,就是因為張小爹這個人大事不糊涂。
在一起批復了十四個手下的調撥申請后,張小爹抿著嘴,對眾人說了句:
“今日我不管你們用什么辦法,只有一點,今夜和明晨兩頓,務必要給全軍所有吏士吃熱的,要有肉!”
這十四個倉曹長明白了什么,所以雖然艱難,但無一人推諉,齊齊抱拳:
“必不辱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