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陛下,希望下次做出決定之前您先跟老臣商量一二。” 東暖閣內,楊素有些幽怨的說道。 畢竟太過于冒失,而且楊昭沒有治國經驗,很容易出事。 “下次一定,下次一定。”楊昭訕訕笑道。 “陛下,您說的科舉制,能否與微臣更加詳細的說一下里面的門道?”一旁的首輔齊治平問道。 他其實更加關心的是科舉制的本身,因為覺得這個科舉制或許能夠拯救大夏。 楊昭便將前世歷史課學到的皮毛知識全盤抖出,包括鄉試、會試殿試以及圈定的考試內容一一道來。 一旁的楊素驚愕的聽著自己這個原以為只是臨時過來頂缸皇位的侄子。 沒想到居然有如此奇思妙想,從當初審問秦山徹,再到如今的這個科舉制,還有后面的一些政策。 頗有明君之風。 回想起那天在天牢之中的一番慷慨激昂的話語,楊素對楊昭的欽佩之心更上一層樓。 如果真能夠重鑄大夏榮光,多幾口黑鍋又何妨! 另一邊,楊昭終于將科舉制相關的制度以及實施方案說完。 齊治平聽完之后,心中大震,久久不能回神。 他的頭皮發麻,以考試選拔官員,這在東勝神州自古以來,從未有之的制度。 而且,這勢必會打破現有的格局。 “陛下,您可知這一制度一出來會有多大的影響嗎?”齊治平喃喃說道。 他的目光呆滯,思緒已經進入到這種制度的美好幻想之中去。 楊昭說道:“會被極力反對,那些朝臣會為了不讓這項制度的落實,不留余力的去阻礙,破壞,甚至會將朕彈劾下臺。” 楊素嘆道:“是啊,這幾百年來,大夏一直都是察舉制度,能夠進入廟堂的幾乎都有些瓜葛,像現如今的朝堂,除了臣與齊大人,還有其余幾位有名望的大臣,都是當年隨太祖打江山的后代,家族根深蒂固,在大夏,出了皇室,他們最有話語權。” 楊素感嘆,這也是為何幾次與大周戰敗的原因。 那多些世家門閥根本不愿意出全力,保住自己派系的兵馬,以至于最終表面上的三十萬大軍,到頭來是一盤散沙。 一碰就碎了。 到最后大敗而歸。 “不,這勢必會被反對,但是陛下給了天下讀書人開了一條路,讓民間的百姓有了一條出路,甚至毫不夸張的說,如果確切實行小區,不僅是大夏的讀書人,其余東方六國的讀書人,都會奔赴大夏。”齊治平卻有另一番見地,他狀若癲狂,但是又很有條例的說出話語。 “陛下,您給了天下讀書人開了一道龍門,一道能夠讓身份發生翻天覆地的改變。”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