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大宋如今的朝堂格局相當的微妙。 雖然大宋與讀書人共天下,但是讀書人們有一個特別不好的“臭毛病”那就是“朋黨”。而朋黨坐大之后的最強形態那就是“門閥”。 文官的朋黨,武將的藩鎮,都是歷代皇帝的心病。 如今的大宋也不例外。以前的皇帝可以拿外戚,宦官,武將來制衡那些世家。 但大宋自杯酒釋兵權后,便讓武將失去了在朝堂上和文官們相互制衡的能力。而鑒于隋唐的弊端,大宋也是嚴格禁止給予外戚和宦官太大的權力。 而皇帝用來制衡文官集團的,則是一股新的力量,那就是勛貴集團。 而勛貴集團的組成,便是開國元勛為主,皇室宗親為輔,然后再夾雜一些諸如駙馬都尉在內的小外戚。 而為了鞏固勛貴集團的力量,勛貴們便經常在內部通婚。比如東平郡王府的柴太妃是商王府的郡主,小王妃錢氏是鄧王府的郡主。 而商王府也是一樣,商王妃是帝胄,世子妃是東平郡王府的郡主。 忠孝王府的老王妃的祖上是大宋開國功臣威武郡王石守信。而世子妃也是東平郡王府大郡主。 正是這錯綜復雜的血緣姻親關系,組成了勛貴集團牢不可破的聯盟。雖然勛貴集團內部有相互的“鄙視鏈”,但在維護自己利益的大事上,大家還是非常團結的。 因為勛貴集團的利益和皇帝的利益是一體的。 文官們無所謂,大宋沒有了,他們還可以給大元,或者其他的什么政權做官。就拿赤壁之戰前的東吳舉例。魯肅曾言“眾人皆可言降,唯主公不可言降。如我等降曹,仍可不失州郡之官位。” 正因為這流水的王朝,鐵打的世家。因此歷朝歷代的文官集團大多都很撕裂,忠心的是真忠心,但賣主的卻也會毫無道德障礙的“識時務者為俊杰”“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不過大部分都屬于后者。 但是勛貴集團不一樣,國家才是勛貴集團的根本。只有大宋皇帝在,大宋在,他們才是世襲貴胄“老貴族”。若是沒有了大宋,那么他們就什么都不是了。 他們的祖輩是為這個國家流過血負過傷的,他們自然看不慣這些靠著十年寒窗就一舉成名,和他們同居廟堂的“書呆子”了。 而正是因為勛貴集團和文官集團的相互掣肘,才保障了大宋如今的局勢穩定。而皇帝要做的就是好好平衡好這兩股力量。 而哲宗擢升趙穆,除了有拉攏他,重用他的心思在。但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點,那就是平衡朝堂的勢力。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