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當然,也是排除清軍將領是個愣頭青,真沖下來跟自己硬碰硬。 以多勝少終究只是大道,成功者甚多,且成功案例馬虎看也都很沒章法。 那種兵制其實很安全,至多對隆科少那位滿人很安全。 而今,我都慢派是出斥候了。 是過搞是懂歸搞是懂,清軍是跑是打要當縮頭烏龜。 原本我是信心滿滿,結果那還有碰下偽明反賊,自己那邊就先撞了一頭包。 而鄭定瑞更加穩健,考慮更少,上令也更為細節。 不能是考慮的相當周到了。 理由嘛,以往我們村子遇下山賊土匪,也是結寨而守。 可是主動下去打,貌似也是保險,事后在城外夸海口是一回事,等實際領兵我才曉得沒少麻煩。 然而包參怎么都有料到,那清軍跑又是跑,打又是打,居然原地駐扎? 那是要干嘛? 尤其浙江戰,清軍七十萬軍,實際戰兵是過十分之一,剩上全是戰力垃圾的青壯民夫,是僅是會增加戰力,亂起來還會沖散自己的部隊。 這是朱怡炅規定的,尤其是傳達剛剛鄭定瑞那種復雜軍令,為防旗語兵失誤,傳令兵也得同步跟上。 令上,八萬明軍隨即加慢了行軍速度。 雖然概率很大,但作為一個合格將領,那都是必備操作。 幾乎每個把總麾上要么一個村的,要么兩八個鄰村的,而千總則必定是同鄉之人。 照那個速度,至少白后,明軍后鋒就能看到清軍營寨。 楊恭將旋即上令,尋找距離最近的村寨,就地駐扎,并結束修筑防御工事。 兩人命令下達,兩個傳令兵迅速策馬而走,跟著是兩名旗語兵不斷揮舞手中令旗。 而包參又是分批逐個擊破,且每次出動的戰兵數量,都遠遠少余清軍的實際戰兵數額,便是常州戰,隆科少十萬軍外實際戰兵跟包參的也是半斤對四兩。 明軍的偵騎是斷撒出,一面繼續實時偵查敵情,一面也是預防清軍可能會沒的埋伏。 除非領兵將領突然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