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轉眼到了八月初九,大明新朝恢復三年一科的首次會試在無數文人考生的期盼下,于南京貢院正式開始。
大明新朝的會試沿襲前明舊制,分八月九日、十二日、十五日共三場,每場三天,共計九天。
除考題有所區別,其余考試流程基本與前明一致。
此次會試主考官終于不再是皇帝。
為了這個主考官名額,四位閣臣險些在皇帝當面吵起來……不,是已經吵起來了,甚至還想動手打架。
朱怡炅無奈,只能出面調解,警告要是內閣再為此事爭執不休,那就都不用去監考了。
內閣這邊被皇帝一嚇,總算清凈了一些。經過四人不斷商量,王禮還是成功拿到了主考官名額。
其實到了滿清,科舉就已經有些跟不上時代了,按朱怡炅的想法,科舉制度未來肯定是要廢除的。
只是不能一步到位廢除,得循序漸進,先逐步建立新的選官制度進行平替。
取消前置條件的童生試便是第一步,不光是為了節省時間和地方財政。接下來等平了滿清,財政寬裕了就可以嘗試去搞全民普及教育了。
然后就可以在科舉加上一條,必須得在地方學府進學畢業,通過畢業考的考生才能去考鄉試。
也就是說,未來這些地方學府就會逐步成為考生們的童生試,再到取代鄉試、會試,直到科舉平替。
這是個漫長的過程,而且初期從中進學畢業,再去考科舉的肯定還是那些士紳權貴。
百姓就算去讀書學習,出來也多是為了生存。
不過無妨,飯要一口一口吃,先把廣開民智這件事做好。要不然全民文盲,也適應不了未來世界殖民戰爭的節奏。
今年會試無有什么波折,九天時間一晃而過。
考生們考完就可以回去休息,但考官們還得加班加點。
科舉考完,試卷不是第一時間送到考官哪里,而是先送至彌封所,進行檢查核驗是否有舞弊信號標記,比如折角、針眼。
等確認無誤后,就會開始糊名。
正常下一步就是送至謄錄所,進行謄抄試卷,但大明取締了謄錄制。所以是直接送入外收掌所,再次核驗,一切確認無誤后,才會送至內簾官處進行閱卷。
他們接下來要在半個月內,將這上千份試卷全部改完,不僅不能出錯,還不能有任何延誤。
皇帝為了節省時間,定下是八月初九會試,九月初九殿試。
王禮看著已經開始奮筆疾書,在快速閱卷的諸位考官們,不由感慨道:“時移境遷啊!”
遙想當年的他,還是這諸多考生中的一員,現如今卻是已經成了能直接影響,甚至決定這些考生命運的主考官。
不過也就是感嘆一下,王禮自然是不會利用主考官權力助人舞弊,也沒那個必要。
大明新朝正值創業初期,雖然幾個月前才爆發了江西案,江西地方爛的一塌糊涂。但也正好,讓朱怡炅能夠殺雞儆猴,好生震懾一下其它諸省。
吏治腐敗問題,歷來都是歷朝難題,就算有再好的制度,該爛還是會爛,無非是爛的程度還有速度而已。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