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朝鮮內亂,對大明而言,其實意義不大。
因為這里實在太窮了,不僅物質資源匱乏,而且內部的階級固化也極為嚴重。
在這里,庶民永遠都是庶民,你別想成為官僚。就算當兵打仗立下大功,功勞也都是上面的士紳軍官的。
這是朝鮮的立國根基。
而且,若是朝鮮的士紳與平民生下后代,那子女也不能叫親爹父親,只能叫大人。這些子女,也不被認可為士紳權貴家族成為,只能作為中人階層。
所謂中人,便是不能科考,不能做官……什么特權都沒有,前途完全封閉。
換言之,這時的朝鮮就有點類似于一千多年前的兩晉南北朝,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時代。
朱承訓拱手說道:“朝鮮國內的農民起義,雖然現在聲勢頗大,但若無我大明軍隊插手,朝鮮官兵最多不過兩三年,總能將其平定。”
這不是在說朝鮮官兵有多強,純粹是農民起義軍更弱而已。
畢竟,本來就是一群饑民形成亂兵,能指望有多少戰斗力可言,而且朝鮮官兵就算再爛,那也是有著兵甲火器的優勢。
王禮說道:“朝鮮地狹人稀,國弱民窮,若要勘定內亂,怕是不甚艱難。陛下應當慎重決斷!”
陳濟也說道:“若要進兵朝鮮,只需著平壤之師出動即可,關鍵在于戰后賑濟和招撫朝鮮饑民,怕是要耗損不少錢糧。陛下若已有決斷,當著令戶部早做籌備。”
這話說的不錯,朝鮮官軍最多就是打打國內的農民軍,就這也都夠嗆,還得依仗兵甲火器優勢。對上大明軍隊,那朝鮮就只有單方面被碾壓的份,不光有火器的優勢,還有軍心士氣的差距。
朝鮮官軍士卒,打贏打輸,該吃兵糧還是吃兵糧,永遠不可能當官做將軍,那自然也就得過且過。
朱怡炅略一思忖,點頭道:“陳卿所言不差,朝鮮屬國王臣,不顧百姓死活,不愿賑濟那些饑民。但朕既為朝鮮宗主,卻不可對這些饑民百姓不管。擬旨,此事便交由內閣、戶部全權負責,務必要對招撫的朝鮮饑民,妥善安置,不可使其凍餒餓殍。”
“遵旨。”
內閣眾臣拱手應道。
朝鮮饑民叛亂,那是因為朝鮮官府貴族,不愿意拿錢出來賑濟百姓。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