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冬至節(jié),大朝會。
雖然從前明開始,冬至節(jié)就已經(jīng)不再放假,但節(jié)日該過還是要過的。
文武百官會穿統(tǒng)一的陽生補子和蟒衣,上殿朝賀冬至,
而且節(jié)日過后,還要再穿這種吉服三日。
皇帝同樣也會在百官朝賀之后,賞賜百官錦帽貂裘,以示隆重。
一番朝會節(jié)日拜賀,談不了太多政事,朱貴便照例在宮里設(shè)下宴席,請文武大臣們吃扁食。
群臣也未有多少意外,冬至、元旦食用扁食,這是前明就有的傳統(tǒng)。
哪怕到了韃子朝廷,也只敢掐了元宵,但還是保留了冬至。
不保留不行,因為冬至對古人意義重大,甚至民間還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為了維護統(tǒng)治,滿清更像是將冬至節(jié)當做政治任務(wù),堵住天下悠悠眾口。而且冬至也不關(guān)百姓屁事,不會有百姓聚集起來大搞冬至燈會。
百官移步偏殿落座,御膳房提前烹飪好的扁食,早已端上大臣們的案桌,熱氣騰騰令人食欲大開。
朱怡炅率先捏起筷子:“今日冬至節(jié),眾卿家莫要客氣,快快開動,嘗嘗今年的扁食有何滋味?”
朱承訓這個內(nèi)閣首輔先提起筷子,儒雅的夾起吃了一個,沒啥特別滋味,只是比較鮮美。這源于餃子的餡料,不愧是宮里的御廚,手藝確實沒的說。
不過這話不用多說,皇帝剛剛問有何滋味,明顯有著深意,且看待會兒怎么說。
農(nóng)部尚書黃旭,卻是想起了之前的苦木薯,這玩意兒需要脫毒食用,工序比紅薯更為麻煩,而且比較適合制作薯粉。
莫不是這餃子皮?
大臣們心思各異,都在猜今年的餃子到底有什么特別之處,連帶吃的也慢條斯理起來。
約莫用的差不多了,朱怡炅這才讓殿前侍衛(wèi)抬上來一籮筐苦木薯,這是吃剩下的。
沒錯,這次的冬至餃子,它的餃子皮全是用苦木薯粉,糅合了面粉制作而成。
朱怡炅笑著說道:“此物名為苦木薯,原產(chǎn)地在南殷洲,后被葡萄牙人帶到馬六甲等地。今日眾卿所吃的扁食,皆是用小麥面粉與苦木薯粉,糅制而成的餃子皮。”
朱承訓了解皇帝,這苦木薯既是薯類作物,那必然與紅薯一樣,也很高產(chǎn)耐活。他當即拱手道:“臣恭賀陛下,又得一海外新作物。
“臣等恭賀陛下!”
眾臣跟著起身拜賀。
朱怡炅今日很高興:“農(nóng)部已經(jīng)試著在各省育種,這苦木薯很好種植。不僅耐早耐熱,還不挑地,產(chǎn)量也比紅薯要來的更高。便是福建山地,些紅薯都不好生長的地區(qū),這苦木薯也能長勢喜人。而且農(nóng)部此前于瓊州、臺彎試種后的畝產(chǎn),達到了130石還要多。就算尋常山地,也能畝產(chǎn)80石。”
縱使心中已有猜測,但畝產(chǎn)能高達130石,還是叫群臣震動。
畢竟,現(xiàn)階段的紅薯在大明已經(jīng)很厲害了,能比尋常的稻谷麥子畝產(chǎn)高好幾倍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