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對于封一棵樹為五大夫這種幼稚之舉,嬴政卻點名要他們記錄在冊,至于夜間不顧危險,偷偷溜出去去宮外外的經歷,其實被抓到過很多次,只是不允許被明著記錄在冊罷了。 現在,這些史官們那是抓緊機會,都想趁著這個檔口干點實事。 當天空黑到了極點,黎明那玫瑰色的手指就要垂向大地了。 眾人圍在孔鮒身邊,開門見山問了孔鮒一問題。 “以太子之尊,不顧陛下阻攔,親自誅殺陛下親自封的太仆,這件事合乎父子人倫之道義嗎?” 孔鮒當即道,“太子持正,趙高為奸,陛下藏奸、養奸多日,執迷不悟。太子固然為人子,可是斬殺父親的臣子,那是維護正義,是行正道。陛下固然為父,可是姑息養奸,是失道?!?br>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此乃太子如今臣民之心應和之根源所在也?!?br> 這也就是為什么扶蘇雖然做的事情少,但是得到的支持多;而嬴政做若干大事、無數小事,可是失去的人心卻極多的原因所在。 某種意義上,沒有嬴政強勢的、大肆干涉民生的為政舉措,也無法牽引起臣子民眾對扶蘇的好感。 換言之,如今的嬴政是變相給扶蘇造勢了。 就像是扶蘇記憶之中的歷史上嬴政莫名其妙給劉邦造勢,弄得所有人都知道東南有天子出,讓人們去追隨他。 還是言歸正傳。 孔鮒的點評,言簡意賅,說的也很清楚。 七位史官都點頭。 司馬毋懌、胡毋敬等人都深深地吐了口氣。 有了孔鮒的話,天下的才士都不會怪罪他們接下來如何執筆了,他們也有信心如何在歷史上記錄這些事了。 什么該寫,什么不該寫,也都心里大致有數了。 接下來,七人又請教了孔鮒一些事情。 孔鮒看到這些人彬彬有禮、而且不假辭色,知道他們都是君子清流,熱情地招待了他們。 他們從早晨前來,孔鮒挽留他們到中午才走。 此事很快就傳到了章臺宮里。 沒了皇后的嬴政,如今又失去了兒子的尊重,身邊的虎賁衛們也都是佯裝恭敬、實則是暗懷鬼胎。 嬴政坐在章臺宮里,這個冬天,對他來說是分外寒冷。 但是嬴政歷史上他享年五十歲,可是在秦國執政時間長達三十九年。 現在嬴政也已經執政長達三十二年。 如此漫長的執政時間,在秦國歷史上幾乎是僅僅次于昭襄王之后。 這就意味著,嬴政的政治根基非常深厚。 否則也不至于發生了這樣大的事情,可是太學里的消息還能傳到他的耳朵里。 趙高是奸臣,可是沒有了趙高,還有趙三、趙五啊。 嬴政還是能夠通過那些平日里得罪了忠臣的小人快速得到消息。 其實說實話,小人在政治場合上,是真的比君子更受皇帝歡迎的。因為小人不管什么仁義禮智信,在某些特殊的政治場合上,他們不會考慮什么家國大義。 他們只相信一件事,誰對我好,我就對誰好。嬴政對他們好,他們就全盤無條件聽從他的命令。 所以換誰來,都無法解決這個問題。 有著三十二年的執政經驗和積累,嬴政立刻召見了李斯、周青臣。 現在的嬴政,不敢貿然相信其他人了。 他要奪回自己的權威和勢力。 這需要對扶蘇進行短暫的忍讓,甚至于示弱。 嬴政神色一如往常,外人難以揣度他現在到底是什么心態。 嬴政能夠相信的,只有李斯和周青臣這幾個人。因為他們曾經得罪了太多人,那么只要自己失去勢力,這幾個人必定會被人聯合起來絞殺。 嬴政的政治能力,絕對是非常高的。只是可惜,他的內心深處始終深藏著童年的陰霾,他似乎痛恨底層,對底層的民眾總是寧可扒掉他們一層皮,也絕對不讓他們過上一天好日子。 李斯、周青臣、姚賈,那是在家急得跺腳啊。 如今太子殺了趙高的事情,已經風聞咸陽,要不了多久就要傳到天下。一旦太子得位,他們必然會被太子這樣的人給砍了。 所以嬴政一叫他們,這三個人就立刻來了。 嬴政也不廢話,關上門、打發走了奴婢,開門見山道: “朕聞言,孔鮒評價朕多年失道,太子殺趙高實則是行正道。是以天下人聞言都會稱贊太子。是這樣嗎?”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