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也奇怪了,這兩天余美芳又閑得無聊天天往這兒鉆,怎么前幾天找不到包裹時她就忙得一塌糊涂? 隨手從抽屜里拿出今天剛拿到的最新的一本期刊,找到自己的那篇,看了起來。 .….. 一所中學請我去教初中一、二年級的美術課。剛開始接觸初中《美術》教材時,感到這是一套很好的教材,如果按此教材按部就班地教下去的話,學生即便成不了美術工作者,也能成為有較高藝術品味的人,對于他們未來的生活將會有很大的幫助。 然而,隨著教學的深入,我發現學生并不理解老師的苦心,如透視、構圖、線條的運用等等,老師講了很多,自以為講得很透,而學生畫時卻依然故我,第一次作業中的問題在第二次作業中會頑固地出現。原來,大多數學生對老師講的東西根本就沒聽進去,對教材上的畫兒和老師的示范畫只是贊嘆幾聲而已,根本就沒有自己能從中學到什么的想法。隨著對孩子們的了解,我認識到:十二、三歲的孩子正是活潑好動的年齡,每周兩節的美術課對于他們而言是自由放松的時候,他們希望能盡情地畫、盡情地玩,而不想聽老師講什么。我想起自己曾在一本雜志上看到一些表現各種情感的畫,是用不同的色塊、線條表現的,出自于幼兒園小朋友之手。這些畫兒恰如其分地表達出各種情感,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力。這些畫兒令我感到驚訝:某些西方現代藝術流派所孜孜以求的不正是內心情感的表達嗎?在孩子們的畫中我看到了創造性的火花,看到了天賦的閃光。記得當時驚訝之余曾想到:這些孩子長大后還能畫得這么好嗎?我懷疑。想到這里,我醒悟到自己教學方法上是有問題的,這種貌似認真的教學實際上是在慢慢地磨去學生的興趣與創造力。為什么沒有受過繪畫訓練的孩子能用畫筆比較準確地、淋漓盡致地畫出各種感情,而所謂學過畫的孩子卻不能呢?這難道不令人深思嗎? 我再次翻看學生們以往問題多多的作業,看到的不再是技法上的缺點,而是其中蘊涵著的創造力的火花。每個學生的繪畫特點都不一樣,興趣愛好又各不相同。有人喜歡畫卡通人物,有人喜歡畫動物,有人喜歡時裝畫,有人喜歡軍艦大炮------,針對這種情況,我大膽地甩開教材,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長,因勢利導,因材施教。讓每節課都成為學生們各顯其能、各逞所長的歡樂繪畫節。剛開始,課堂紀律有些混亂,孩子們一聽說愿意畫什么就可以畫什么,都躍躍欲試,但畫了沒多長時間,問題就都來了,七嘴八舌地爭著問——什么什么地方該怎么畫、什么什么顏色該怎么調,老師忙得頭昏目眩。兩、三節課后,學生們對自己感興趣的題材已經駕輕就熟了后,他們開始詢問一些相關的技法,這樣,教材中的許多內容都在學生們快樂的繪畫中不知不覺地滲透了進去。 經過兩個學期的教學探索,每個孩子都找到了自己感興趣的繪畫題材并體會到繪畫的快樂。而我也感覺到:如果能夠因勢利導,激發出學生的興趣,發掘出他們的潛力,其實每個孩子都是有天賦的。 莫奈曾說“我像小鳥鳴囀一樣作畫”,而畢加索這樣說:“所有的孩子都是藝術家,人生的妙絕就在于讓自己保持在藝術家狀態”。兩位藝術大師都意識到,自然、自由、發乎內心地創作才是真正的藝術。美術課是培養藝術素養,促進人的發展的課程,作為美術教師首先應該問自己能否使學生“保持在藝術家狀態”,這是最重要的。 對于初中生而言,上美術課是學習過程更是一次游戲過程,只有自由地在紙面上揮灑涂抹,盡情地表達自己的認識、體驗、感受時,美術才是有意義的。所謂藝術的真諦不正在于此嗎? .….. 這是今年1月份也就是寒假里投的稿,方塵沒想到這么快就刊登出來了。 嚴格來說,這不是一篇學術論文,只是教學感受體會,或許是文章中有一些學生的美術作業吧,雜志社特意把這篇文章全文做了彩版印刷,看著效果還真是不錯.…..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