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孫建平尷尬一笑,“這個問題,我不知道該咋說!”
“盡管說,放寬心說,反正咱倆已經到了湖中心,出了你的口,入了我的耳,別人聽不見的!”
“那我可就說了!”
孫建平向四外看了看,“我爸是山東人,前幾年也有不少從山東過來乞討逃荒的鄉親,和山東老家那邊一比,咱們這片大山可算是地大物博土產豐厚,又有這么一條水量不小的河,說句不客氣的話,要是在這嘎達也能餓死人,那可真是見了鬼了!”
“哦?”李景辰一愣,這個觀點……
很是新奇嘛!
他想起父親李有田生前提起二馬架,一口一個“窮鄉僻壤”,似乎對這片土地非常嫌棄!
可沒想到在這個小伙子眼里,這片窮山惡水,竟然是塊風水寶地!
“現在的口號是‘以糧為綱’,相比南邊的吉林等地,咱們這土質瘠薄,糧食產量確實不行,但換個角度想想,大山大河里能產出多少好東西啊!水庫里的魚,山上的木耳、蘑菇、榛子、紅松子……乃至于蜂蜜、木材……都是可以拿出去換錢的,如果能夠開放市場,咱們靠山吃山也能混個肚飽!”
“你這么想,的確讓我茅塞頓開,相比南邊,咱們這邊雖然氣溫低,土地貧瘠,冬季漫長,但勝在面積廣大,物產豐厚,只是現在……”
“我知道您老要說什么,但集約化的生產隊經營模式并不是枷鎖,反而是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體現,如果沒有生產隊,這個大壩,還有那條公路根本修不起來的!”
“哦?原本我以為你是個自由*經濟的崇拜者,沒想到……”
“在沒有實現大規模機械化之前,生產隊這種模式反而是最好的選擇,還是那句話,集中力量辦大事,要是走小農經濟之路,大家伙把地分了,又恢復到一家一戶各自為政,扯旗單干的時代,不出五十年,最多三十年,農田水利設施基本上都要報廢,土地開始大規模向富戶集中,像您家那樣的大地主又要出現了!”
李景辰低著頭,細細咂摸孫建平剛才說的話。
今天和這個年輕人的談話,讓他對集體經濟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他說的一點也沒錯,大集體雖然有諸多問題,但能在短時間內盡可能地集中人力和物力資源進行農田水利建設,如果全部拆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