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駛在滿是沙粒的鄉道上,路旁自建房的慘狀比市中心的那些鋼鐵巨物更加觸目驚心。 房頂上做混凝土現澆屋頂的,隔熱層已經被完全風蝕,露出慘白的水泥;房頂上做木屋頂的,掛瓦條已經消失不見,露出帶著裂紋的木橫梁,有的甚至連橫梁都沒有了。 那些本就粗糙的水泥院墻,有的像破洞的衣服一樣,露出內里的紅磚;有的像是在昏黃色的顏料里狠狠蘸了一下,已經看不出原本的顏色。 在他成為死宅之前,曾立下豪言壯志,在有生之年內,徒步橫穿羅布泊。 但現在他覺得這絲毫沒有必要,因為眼前的景象完全就是樓蘭古城的翻版。 100多年前的春季,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正在羅布泊西部考察,他的向導阿爾迪克為了找回在返回考察營地取丟失的鋤頭時,遇到風暴,迷失了方向。 但這位機智勇敢的本地向導,僅憑借著微弱的月光,便成功回到了營地。在路途上,他發現了一座高大的佛塔和密集的廢墟,那里有雕刻精美的木頭半埋在沙中,還有古代的銅錢。那便是樓蘭古城。 那曾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文明,出土的文物足以證明它輝煌昌盛的歷史。但這樣的輝煌只維持了不到500年,便銷聲匿跡。 樓蘭消失的原因是復雜且眾說紛紜的,但主流的觀點把它歸功于了氣候變化。 大約萬年前,地球環境發生了空前的變化,由末次冰期的干冷環境演變成冰期后時期的濕潤環境,借此契機,人類文化也由舊石器時代進入新石器時代。 新石器時代人類便涉足樓蘭舊址,青銅器時代這里人口繁盛,這時恰值高溫期,羅布泊湖面廣闊,環境適宜。但此后進入降溫期后,水土環境變差,河水減少,湖泊縮減,沙漠擴大。 樓蘭古城的消亡大約在公元前后至四世紀,這時正是干旱化加劇的時期。由于沙漠擴大,除了樓蘭以外,尼雅、喀拉墩、米蘭城、尼壤城、可汗城、統萬城等的消亡都被歸因于此。 公元6世紀末的溫暖期至今,雖然期間經歷了數個小冰期,但人類文明也磕磕絆絆地發展了起來。1900年至今,迎來了又一個溫暖期,同時生產率的提高和科技的進步讓氣候不再是影響歷史進程的重要因素。 又有誰能夠料到,這片盛世僅僅維持了100多年,就又回到了老樣子。 至少是在表面上又回到了老樣子。 不知不覺,他已到達目的地。 這片曾以環境好為賣點的高檔小區已與一路上的殘破之景毫無差別。 那些號稱永不褪色、永不脫落的石材外墻也難逃風蝕的魔爪,表面已粗糙得像是馬上就要掉下渣來。 dengbi.net dmxsw.com qqxsw.com yifan.net shuyue.net epzw.net qqwxw.com xsguan.com xs007.com zhuike.net readw.com 23zw.cc